《电影艺术》(双月刊)2020年目录
发布时间:2020-06-29 09:06:1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 《电影艺术》(双月刊)2020年第三期目录 | |
| ·特别策划:作为思想与哲学的电影 | |
| 雅克·德里达与幽灵电影哲学 | 作者:李洋 |
| 侍女与骑士:阿甘本的姿势电影 | 作者:尉光吉 |
| 作为思想的电影:关于“电影与哲学”的论争 | 作者:托马斯·埃尔塞瑟;黄兆杰 |
| 卡维尔“美国式”电影哲学——以“电影本体论”为考察中心 | 作者:刘悦笛 |
| 诅咒、感染与救赎——晚近中国电影中的疾病叙事和隐喻 | 作者:姜宇辉 |
| ·疫情电影研究专题 | |
| 全球化时代的疫病隐喻:病毒电影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 作者:秦喜清 |
| 瘟疫电影:被表象的文化记忆、后启示录与“丧尸焦虑症” | 作者:陶赋雯 |
| “乐感”与“罪感”的文化比较分析——以中西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题材电影为例 | 作者:王冬冬;周赞 |
| ·产业研究 | |
| 新冠肺炎疫情对海外主要电影市场的影响分析 | 作者:彭侃 |
| ·电影批评 | |
| 《别告诉她》:作为童年、差异与传承的中国 | 作者:王昕 |
| 《平原上的夏洛克》:最后一公里的乡村探案之路 | 作者:魏然 |
| ·访谈录 | |
| 《急先锋》:打造中国动作片的国际名牌——唐季礼访谈 | 作者:唐季礼;索亚斌 |
| ·电影表演研究专题 | |
| 从历史到现实:构建中国电影表演学派话语体系 | 作者:厉震林 |
| 喜剧电影表演的闹剧化倾向 | 作者:赵宁宇 |
| 数字技术语境下的好莱坞电影表演探究 | 作者:卢雪菲 |
| 表演者的归零与无限:亚历山大技巧演员训练研究 | 作者:刘宏伟 |
| ·纪录片研究专题 | |
| 2019年世界纪录片发展态势 | 作者:喻溟 |
| 2019年中国纪录片产业观察 | 作者:樊启鹏 |
| 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融合范式与转型路径 | 作者:牛光夏;成亚生 |
| 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历史经验与现实问题 | 作者:王庆福;翁嘉昕 |
| ·视与听 | |
| 虚拟现实电影架构:从“洞穴之喻”到“胶囊—隧道” | 作者:贾云鹏;许磊 |
| 动画电影《秋实》艺术境界的创作形态 | 作者:张帆;孙立军 |
| ·影史影人 | |
| 20世纪50—80年代农民的观影权利 | 作者:柳迪善 |
| 中国早期电影“女演员”群体的生成及历史意义 | 作者:徐雅宁 |
| 革命女性记录革命:1949年前后女编导的纪录片创作 | 作者:钟大丰 |
| 《电影艺术》(双月刊)2020年第二期目录 | |
| ·特别策划:映射社会思潮的全球电影 | |
| 当代美国电影中的美国梦与后种族主义 | 作者:周文姬 |
| 后人类、后启示录与福利国家——生态主义思潮与北欧电影 | 作者:杨北辰 |
| 跨界与融合:拉美电影的空间生产与社会建构 | 作者:高红岩 |
| 当代中国电影国家话语的演变 | 作者:陶东风 |
| 尼日利亚电影的“民主”实践 | 作者:阿金·阿德索坎;李卉 |
| ·产业研究 | |
| 2019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 | 作者:尹鸿;许孝媛 |
| 2019年美国电影产业发展报告 | 作者:潘源 |
| 从经济学视角看疫情对电影业的影响及应对 | 作者:刘藩 |
| ·灾难片研究专题 | |
| 灾难片的叙事策略及其社会心态分析 | 作者:孙承健;吕伟毅 |
| 21世纪中国灾难片的情境规约、景观呈现与文化表达 | 作者:齐伟 |
| ·电影批评 | |
| 《夺冠》:中国女排精神的时代变迁 | 作者:孙柏 |
| 《急先锋》: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类型故事 | 作者:钟大丰 |
| 《囧妈》:喜剧本是囧途 | 作者:李镇 |
| ·理论研究 | |
| 作为幽灵性场域的电影——“后电影状态”下重思电影哲学 | 作者:吴冠军 |
| ·影艺观察 | |
| 融合与抽离:影视化神话空间中受众的生存路径 | 作者:汤天甜;应春茜 |
| 作为文化仪式的国际电影节及其影响力提升路径研究 | 作者:杨琳;许秦 |
| ·访谈录 | |
| 走向“有机”的电影——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访谈 | 作者: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张良 |
| ·国际视野 泰国电影 | |
| 亚洲电影框架下的多元探索:21世纪泰国电影的类型生产 | 作者:崔颖 |
| 二战后的泰国电影:分化的国家、观众与电影风格 | 作者:玛丽·J.安斯利;刘宇清 |
| ·视与听 | |
| 图绘动画之灵性 | 作者:陈奇佳;孙甜鸽 |
| 基于“画语旋律”创作观的电影人物群像造型设计方法探究 | 作者:危怡 |
| ·影史影人 | |
| 跨界与新生:基于越剧电影诞生始末的考察 | 作者:许元 |
| “复线的历史观”与重写中国电影史 | 作者:檀秋文 |
| 见微知著:史学观念转向中的电影微观史类型实践 | 作者:赵春晓 |
| 《电影艺术》(双月刊)2020年第一期目录 | |
| ·特稿 | |
| 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侧记 | 作者:马宁;刘京萌 |
| ·特别策划:电影研究的转向与提升 | |
| 电影研究:重建、延续与转向 | 作者:陈晓云 |
| 数字时代中国电影研究的主要趋势与拓展路径 | 作者:李道新 |
| 后瓦尔堡时代的艺术史与电影 | 作者:李洋 |
| 电影学:记述美和感动的逻辑 | 作者:应雄 |
| ·理论研究 | |
| 智能算法下的电影文化 | 作者:董金平;蓝江 |
| 电影智能推荐算法的潜在文化影响 | 作者:王晓通 |
| ·影视人类学研究专题 | |
| 生活世界影视人类学理论 | 作者:鲍江 |
| 虚拟民族志作为电影研究方法的引入 | 作者:彭流萤 |
| 影视人类学的趋向:政治、美学和认识论 | 作者:梅婕·帕斯特玛;张静红 |
| ·电影批评 | |
| 《少年的你》:重新开始的“青春”时间 | 作者:胡亮宇 |
| 《半个喜剧》:精致的谎言套盒 | 作者:张净雨 |
| 《误杀》:异境悬疑与跨域影像 | 作者:杨俊蕾 |
| 《被光抓走的人》:Vlog语境下的酌奇与写实 | 作者:张成 |
| ·影艺观察 | |
| 新变周期的“主旋律”如何赢得未来? | 作者:孙佳山 |
| 后身体境况——从“赛博格演员”到虚拟偶像 | 作者:张驰 |
| “第六代”及“新生代”导演艺术探索策略中的元电影意识 | 作者:程波;马晓虎 |
| 基于CMC新语言视阈下的后现代主义影像呈现——以网络大电影和Vlog影像为例 | 作者:丁磊 |
| ·访谈录 | |
| 《半个喜剧》:严肃喜剧的现实主义美学追求——周申、刘露访谈 | 作者:周申;刘露;赛人;文静 |
| 电影研究的方法与视野——汤姆·冈宁访谈 | 作者:汤姆·冈宁;王海洲 |
| 媒介考古学:概念与方法——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访谈 | 作者: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唐宏峰;杨旖旎 |
| ·影史影人 | |
| 区隔与融合:魔术师卡尔·赫兹的电影放映及其观众研究 | 作者:张隽隽 |
| 日本电影人斗争的一支水脉——二战中及战后的龟井文夫 | 作者:丸川哲史;王玉辉 |
| 周采芹:世界主义史诗中的“中国娃娃” | 作者:陈苗 |
| ·视与听 | |
| 人类的心魂仰望宇宙的光芒——《古田军号》电影音乐创作思考 | 作者:居文沛 |
| 《进京城》剪辑的藏、删与拱 | 作者:朱利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