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美术》(季刊)2020年目录
发布时间:2020-09-23 09:42:0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 《世界美术》(季刊)2020年第三期目录 | |
| ·展览与思潮 | |
| 从边缘天空到“疫常”世界——第22届悉尼双年展纵览 | 作者;孙峥 |
| 以爱之名——克里斯托和让娜-克劳德 | 作者:马天婵 |
| 涂鸦与城市:关于街头艺术、城市青年与艺术疗愈的新思考 | 作者:M.贾斯汀·麦克格雷尔;吴晶莹 |
| 直击罪恶:二战后西方的“大屠杀艺术” | 作者:王洪义 |
| ·当代艺术与技术 | |
| 技术决定论的内与外——麦克卢汉与当代艺术的技术思维 | 作者:赵炎 |
| 新媒体艺术的跨界视阈——雷菲克·阿纳多的数据绘画与雕塑 | 作者:赵宏伟 |
| ·设计批评 | |
| 从工业4.0回望包豪斯 | 作者:周博 |
| 设计包容性的城市 | 作者:高晨莹 |
| 西方城市规划模型的迁移、转化和变型 | 作者:皮拉尔·玛丽亚·圭列里意大利;黄凯茜 |
| ·视觉文化研究 | |
| 什么是图像?——玛丽-何塞·蒙赞访谈录 | 作者:黛安·斯科特;刘家辰 |
| 对于图像的再发现:新文化史中的视觉研究 | 作者:杨冰莹 |
| ·创作与评论 | |
| 冯连生:心灵的历史 | 作者:易英 |
| 心中的诗意——写生、笔法与意蕴 | 作者:张大林 |
| 剥离中的形式 | 作者:张晓雪 |
| ·史与论 | |
| 拉斐尔时代:盛期文艺复兴缔造者尤利乌斯二世的艺术赞助 | 作者:黄小茵 |
| 图像之后(二)——从培根与诺兰画作的争论谈起 | 作者:王琰 |
| 俄罗斯抽象艺术解析 | 作者:刘青砚 |
| 政治化的风景——19世纪以来法国自然主义风景画流行原因探究 | 作者:马芸 |
| 窥视孔与格子窗——文艺复兴透视再现的观看机制与理论范型 | 作者:彭筠 |
| 《世界美术》(季刊)2020年第二期目录 | |
| ·展览与思潮 | |
| 打破框架:汉斯·哈克的万物互联 | 作者:胡祎祺 |
| 探析艺术语言中的视觉符号与精神意指——以第12届光州双年展中“症状艺术”作品为例 | 作者:林源 |
| 城市精神视觉化研究 | 作者:林彤 |
| 饱蘸火焰的画笔——被忽视的艺术家安德烈·马松 | 作者:约翰·德夫曼;黄幸梅 |
| ·当代艺术与艺术家 | |
| 再造经典——安东尼·卡洛的《特洛伊战争》 | 作者:段冬玲 |
| 你中之我:卡德尔·阿提亚的修复与重建 | 作者:薛菁 |
| 丹尼尔·里奇专访——彼时此刻 | 作者:伊万·皮瑞克;刘一雯 |
| 死亡、身体与回归——莎莉·曼恩摄影的一种阐释 | 作者:初伊洵 |
| ·视觉文化研究 | |
| 在台风中看见女神 | 作者:张正平;刘家辰 |
| “黄祸”下的“怪诞”男女形象:中日跨文化媒体解读 | 作者:张少倩 |
| 《西比勒》杂志:1960年代东德艺术摄影师们的另一种选择 | 作者:坎蒂丝·M.哈梅林;吴晶莹 |
| ·艺术与全球化 | |
| 以瓷鉴名:德国“中国风”概念的形成、再现与接受 | 作者:吴若明 |
| 十七至十八世纪荷兰定制外销瓷装饰风格探析 | 作者:孙晶 |
| ·史与论 | |
| 贝叶行动 | 作者:易英 |
| 风景画史与现代性的视觉表征——肯尼斯·克拉克的艺术史论研究 | 作者:林成文 |
| 修拉素描风格成因研究 | 作者:黄鸣芳 |
| 浮现的艺术史——1904年“法兰西早期艺术展”研究 | 作者:辛琛 |
| 《作为“符号形式”的透视》序评 | 作者:克里斯托弗·S.伍德;彭筠; |
| 《世界美术》(季刊)2020年第一期目录 | |
| ·展览与思潮 | |
| 神话、叙事、隐喻与转化:马修·巴尼与《堡垒》 | 作者:周纬萌 |
| ·当代艺术与技术 | |
| 人工科学中的艺术 | 作者:肯尼思·O.斯坦利;王兆/译 |
| 人工愚蠢与人类的终结 | 作者:李·麦金农;郭梦丹/译 |
| 《造物:交互》:一个混合现实的社交玩耍空间 | 作者:安德鲁·布拉夫;安德鲁·约翰逊;刘海平/译 |
| ·当代艺术与艺术家 | |
| 原始性:重识贾斯珀·琼斯 | 作者:卡特·拉特克利夫;张馨心/译 |
| 基普·欧墨拉德——重金属神灵 | 作者:罗恩·英格利希;吴桐/译 |
| 双重意识——与杰弗逊·平德的对谈 | 作者:劳拉·罗莱;王春苑/译 |
| 材料背后之精神性溯源:当代雕塑家安尼施·卡普尔 | 作者:岳洁琼 |
| ·影像与观念 | |
| 郊区未来主义 | 作者:加文·克勒贝尔;刘晓萌/译 |
| 善于说话的摄影——讲故事的100张照片 | 作者:安德鲁斯·穆勒-波利;李京泽/译 |
| ·批评理论与观点 | |
| “沃霍尔式重复”与观众对《死亡与灾难》系列作品的情感反应 | 作者:杰森·卡斯;贝斯·哈兰德;尼克·唐纳利;贾浅烦/译 |
| 关于当代艺术边界问题的思考——“错构”理论解析 | 作者:邹操 |
| ·设计批评 | |
| 有机、综合与创新——莫霍利-纳吉芝加哥时期的设计教育思想及对当下中国的启示 | 作者:朱橙 |
| ·史与论 | |
| 多疑的多玛及早期基督教石棺的具身问题 | 作者:帕特里克·R·克罗利;陈旷地/译 |
| 艺术如何无政府主义?——论关于毕沙罗的两种解读 | 作者:诸葛沂 |
| “新黑人”与“新政”——罗斯福新政时期的非裔美国壁画 | 作者:张梦阳 |
| “精确主义”再梳理 | 作者:约翰·多尔夫曼;刘飓涛/译 |
| 情同手足:达利与杜尚的友谊 | 作者:约翰·多尔夫曼;孟彤/译 |
| 执念·无限——以草间弥生旅美时期“性强迫”系列作品为例 | 作者:常鹭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