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顺利举办“致匠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统技艺分类研究实践”讲座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护意识,我院邀请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非遗策展专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冬宁教授,于4月15日上午9点30分,在内蒙古艺术学院艺术厅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致匠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统技艺分类研究实践”的精彩讲座。

图1 讲座海报
史永清院长作为此次讲座活动的主持人,首先向在场师生们介绍了孙冬宁教授学术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列举了孙教授在推动相关学科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和做出的突出贡献。

图2 史永清院长
讲座伊始,孙教授对我院的邀请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向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同行们表示致敬!随后,他深入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生动见证,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绵延繁荣的活态展示,与世界非遗一道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巨大文化力量。在谈到非遗保护时,孙教授强调了系统性保护的重要性,并以马头琴为例进行说明。他指出,马头琴的保护不仅涉及到演奏技艺,还包括制作工艺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等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相互关联、相辅相成。
由此,孙教授指出了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和自然文化遗产的资源对于非遗保护的重要性,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思路。此外,孙教授还特别强调了术语规范的问题,他指出“非遗文化”这种表述不准确,正确的称呼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世界范围内,专业术语为“人类非遗”,而非“世界非遗”。同时,他还提到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要注重国家符号的在地性表达,充分发挥各地的文化优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独特魅力。

在讲座过程中,孙教授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详细介绍了非遗策展工作的实践与特色,并穿插播放了两个《锦绣中华》非遗策展的短视频。通过视频展示,师生们更直观地看到了时尚与传统的结合。非遗展中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等,这让在场师生们了解到了非遗策展的过程、方法以及策展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深刻感受到了非遗策展在传播非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作用。
此次讲座使我院的师生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激发了大家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热情。学院也将深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指示和要求,把非遗保护融入申博和人才培养工作中,为扎实推进申博工作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入强劲动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相信在学院的重视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将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收获更加丰硕的成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