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身体”音乐舞蹈非遗文化研究与实验剧场项目—“森林文化与歌舞”调研创演系列活动

赵式庆先生的讲座“走进中国北方生态文化”于2025年3月24日晚19:00—20:30在内蒙古艺术学院图书馆的二楼多功能厅举行。此次活动由内蒙古艺术学院主办,内蒙古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以及艺术创作与实践中心承办,内蒙古艺术学院民族音乐传承驿站联合协办。
图1.赵式庆先生 赵式庆主要围绕中国北方的生态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内容涵盖了生态文化与当代生态文明之间的联系,同时,对北方生态文化的理论性阐述和实地考察的实践经验进行分享。讲座内容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侧重于理论概念的介绍,后半部分则更注重分享个人的实践经历和观察。在提及关于中国北方地理和文化概念的问题时,赵式庆探讨了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之间的文化联系,以及历史上草原通道对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此外,主讲人还提到了阿尔泰语系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角色,以及中国北方与汉文化之间的长期互动和影响。 图2.赵式庆讨论中国北方地理概念 赵先生表示,北方不仅是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草原是通道之一,冻土带和森林带同样存在自己的文化生态和文化交流。阿尔泰山脉是中西方连接的重要枢纽。语言学上阿尔泰语系包括蒙古语族、满通古斯语族、突厥语族,跨越欧亚大陆,在语言学上极为重要,欧洲至少两个国家的语言中也有所体现,说明文化和文明自古相通。文化交流影响了文化表达方式,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互动、征战与交融,共同构成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结构。因此文化需要整体观。 赵式庆还探讨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特别是生态系统(ecosystem)与生物圈族群(biosphere people)的概念。他提出了人类社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的生态系统人群,他们依赖特定的生态系统生存;另一类是生物圈族群,他们不依赖单一生态系统,能够在多个生态系统中获取资源。他探讨生态文化与人类社会、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地理环境中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提出了人类社会演化与科技出现如何使人类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以及人类如何通过科技在环境中更好地生存。 图3.讲座现场
图4.鄂伦春传统生活
讲座中提到,人类社会的演化和科技的出现使得人类能够更有效利用资源,并在环境中更好的生存。通过比较中国北方的民族文化,特别是游牧文化,赵式庆展示了文化是如何适应特定地理环境,并形成独特的生存策略。他还提到了鄂伦春族的文化保留和多样性,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共存。此外,赵式庆还探讨了人类如何通过与自然互动(例如打猎)来适应环境,并且这种互动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通过音乐来说明文化是如何在艺术形式中得以体现和传承的。
图5.赵式庆举例鄂伦春文化保护成果 赵式庆先生讲座分享结束后,进入问答环节。各师生积极参与问答,赵式庆给予认真解答。其中有学生问道:“您为什么对三少民族感兴趣?是什么促使着您去探索这条道路的?”针对该问题,赵式庆讲述了自己参与的一个项目,该项目始于2005年,涉及记录歌曲历史、拍摄民族学资料,并关注民族文化的现代生活状态。他认为真正的文化往往隐藏在不起眼的角落,在做文化工作时不应仅关注表面的光鲜,而应深入挖掘真实的生活状态。他还讲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合作项目来激发老人回忆和传承文化。最后,他分享了自己对于文化传承的看法,认为文化传承需要缘分和内心的驱动,并且强调了即使在文化看似消失的情况下,只要有心人存在,文化就能得到传承。 图6.学生提问 会议最后,我校党委副书记赵晓强对会议进行总结。赵书记强调,三少民族的音乐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旋律、节奏、乐器和演唱方式均反映了狩猎、游牧、农耕等不同生产生活方式和自然崇拜、萨满信仰等精神世界。在现代化和全球化冲击下,三少民族面临语言流失和文化同化的挑战。而音乐作为情感纽带,通过仪式、节庆和日常生活中的歌唱等,强化了族群的身份认同感和凝聚力。 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离世和年轻人口外流,三少民族音乐面临失传风险。学生作为年轻一代,通过学习和表演三少民族音乐,能更深刻地理解三少民族文化根源,为三少民族音乐传承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图7.赵晓强书记做会议总结
来源:草原音乐文化传承与研究驿站联盟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