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月刊)2018年目录
发布时间:2018-12-11 11:18:47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舞蹈》(月刊)2018年第六期目录 | |
我与《舞蹈》的半生情缘 | 作者:欧建平 |
一本杂志和她记录的时代的舞蹈——《舞蹈》杂志创刊60周年展览在京举行 | |
问题与前瞻——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现当代舞蹈发展论坛纪实 | 作者:亓雯 赵磊 |
舞理相切疑义共商——记“昆舞传承发展十五年”论坛 | 作者:张苏 |
沙场的木兰血沃的花——大型民族舞剧《花木兰》观后 | 作者:于平 |
泛化与集中:舞蹈学概念与属性的学理辨析 | 作者:张素琴 |
1958~2018《舞蹈》和中国舞蹈——《舞蹈》杂志创刊60周年之创作系列(下) | 作者:毛雅琛 |
玛莎·格雷姆以及玛莎技术的过时与不过时——与辛颖、候莹的对谈和反思 | 作者:卿青 |
胡阳的游于艺与志于道 | 作者:曾婕 |
“还有比舞蹈更幸福的事吗?”——记青年舞蹈家朱洁静 | 作者:谷一飞 |
非洲舞蹈的共性:一种审美基础 | 作者:【美】Kariamu Welsh Asante凯利亚姆·威尔士·阿桑蒂 译/刘晓真 |
积蓄与喷发——看山东民问舞能量 | 作者:江东 |
一个新时代的畅想——散点透视第五届中国秧歌节 | 作者:孟梦 |
从预设语言人手搭建创造形象的阶梯——有关《千秋水色》的创作体验 | 作者:张晓梅 |
浅谈舞蹈表演中角色塑造的方法——以《红色恋情》的表演为例 | 作者:胡玉婷 |
舞蹈运动调节分析——换个角度看芭蕾技术 | 作者:吴兰 |
从真实动作到身心融合——对于舞蹈治疗的扩大化思考 | 作者:李丽娜 |
与西藏舞蹈的深情邂逅 | 作者:牟英琼 |
《舞蹈》(月刊)2018年第五期目录 | |
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 作者:新华社 |
长虹桥忆事 | 作者:张宗灿 |
中国舞蹈人的高原精神——2018年西藏“深扎”汇报演出人物访谈 | 作者:牛萌 |
关于《傩·缘》的那些事儿——郭磊与他的《傩·缘》 | 作者:澄洁水 |
再思“中国当代舞风”——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观察 | 作者:曾婕 |
感受可以看到的,思考可以感受的——由内蒙古“深扎”想到的 | 作者:王玫 |
舞蹈谱系:分类、演进与多样性 | 作者:史红 |
试析舞蹈与音乐协作的两种类型——以《孤独》与《莫扎特安魂曲》为例 | 作者:田旭 |
埃及女演员:变化的形象和转换的身份 | 作者:【荷兰】凯琳·范·纽威柯尔克 刘晓真/译 |
要命的妹妹 塬上的花——大型民族舞剧《兰花花》观后 | 作者:于平 |
“诗情画意”:万素舞剧创作的现代性 | 作者:仝妍 |
死亡之间,癫狂与达观——《无尽的终章》整体有机的戏剧化表达 | 作者:李佼佼 |
舞蹈理论事业的“推进者”——纪念导师孙景琛先生逝世10周年 | 作者:郑慧慧 |
第六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圆满落幕 | 作者:本刊 |
殊响清越——访青年舞者李响 | 作者:王洁琼 |
民间舞“是”? | 作者:朴永光 |
肢体能力开发与心灵表达的升华——从“极致性”看海阳秧歌的课堂训练价值 | 作者:陈倩 |
身体、自我与能动性:广场舞的身体社会学思考 | 作者:周锦章 |
《舞蹈》(月刊)2018年第四期目录 | |
在学术“平台”和“云梯”的背后 | 作者:刘青弋 |
东四八条的那段日子 | 作者:王国华 |
1958~2018:《舞蹈》与中国舞蹈——《舞蹈》杂志创刊60周年之创作系列(中) | 作者:毛雅琛 |
第三代现代舞艺术家的崛起——以赵梁、高艳津子、陶冶、段妮的创作为例看现代艺术家的独立与真诚 | 作者:杨美琦 |
中国传统舞蹈发展论坛纪实 | 作者:王洁琼 |
舞之所致,一往情深——万素舞剧创作研讨会纪实 | 作者:许薇 |
传承“非遗”之我见——以传统舞蹈为例 | 作者:朴永光 |
高校舞蹈专业目录,少了一个它…… | 作者:郑慧慧 |
革命美学范型的“后革命”转换——以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版本比较为例 | 作者:刘柳 |
婆罗多,你是什么? | 作者:[英]阿万西·麦都丽 刘晓真/译 |
腾飞的情怀,真好!——中央芭蕾舞团第八届“创意工作坊”晚会观后 | 作者:于平 |
有关金钱和我们日常的一次观念性演出 | 作者:卿青 |
郝若琦:坐看云卷云舒 | 作者:张堃 |
基于民族属性与民族舞蹈动态的编创之源 | 作者:沙呷阿依 |
中国古典舞的形象 | 作者:胡岩 |
再提舞蹈叙事的那些事儿 | 作者:李子 |
“暗示”与“符号”——解读舞剧《丝路花雨》的道具运用 | 作者:邓小娟 |
敦煌乐舞胁侍菩萨形象考究 | 作者:程依铭 李婷婷 |
文庙佾舞与礼乐关系小议 | 作者:李星杰 |
《舞蹈》(月刊)2018年第三期目录 | |
历史的见证——我与《舞蹈》 | 作者:吕艺生 |
六秩春秋 甲子风华——《舞蹈》创刊60周年纪念活动 | 作者:本刊 |
1958~2018:《舞蹈》与中国舞蹈——《舞蹈》杂志创刊60周年之创作系列(上) | 作者:毛雅琛 |
“班门”说傩 | 作者:王玫 |
以雀之灵,扬雀之呜——杨丽萍与她的孔雀人生 | 作者:董丽 |
丝路的纽带贺兰的月——大型回族舞剧《月上贺兰》观后 | 作者:于平 |
身体承载的生命历史——张晓雄舞蹈课堂有感 | 作者:张大策 |
跨界舞剧《yao》的反叛与融合 | 作者:叶笛 |
人近四十 舞道不惑——对话戴剑《MO舞道》 | 作者:杨志晓 |
直挂云帆济沧海——大型民族舞蹈《李白》观后 | 作者:朱易安 |
女性视角下的《安娜·卡列尼娜》 | 作者:李娜 |
从“楚河汉界”中走出的小剧场舞蹈 | 作者:武巍峰 |
中国传统生命哲学的身体表现——舞剧《万物生》的编创理念阐发 | 作者:阎红霞 |
断续:现代舞在德国 | 作者:【美】苏珊·曼宁 梅丽莎·本森 刘晓真/译 |
“非遗”舞蹈进校园——舞蹈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创新 | 作者:仝妍 |
立剧育人,以演促教——从舞剧《夕照》创排谈舞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 作者:吴蕾 |
我的舞蹈研究实践——浅谈中国佛教手印 | 作者:刘岩 |
孜孜以求厚积薄发——评吴露生的《中国舞蹈》(2017修订版) | 作者:欧建平 |
《舞蹈》(月刊)2018年第二期目录 | |
岁月长河从我心上流过 | 作者:王曼力 |
盛唐之音,丝路回响——日本雅乐的唐舞倒影与他者之眼的文化寻觅 | 作者:范舟 |
舞剧中的英伦叙事 | 作者:李超 |
关于“民族舞蹈学”的概念钩沉 | 作者:朴永光 |
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困境与突围 | 作者:胡伟 |
日本舞踏:多年以前,我们疯狂,我们肮脏 | 作者:刘晓真 |
“玩”舞蹈的态度——当舞蹈遇见艾姚·达东 | 作者:李佼佼 高雁 |
情感的花季冷漠的“家”——大型舞剧《家》观后 | 作者:于平 |
一张铺开的人生画卷——民族舞剧《画女情怀》之美学解读 | 作者:董丽 |
市场的馈赠——从《朱鹦》三年演出200场说起 | 作者:江东 |
传统舞蹈题材的当代表达——从万素的《悠然情韵》谈起 | 作者:侯文静 |
一样的题材,别样的风采——舞剧《井冈·井冈>观后 | 作者:余达喜 |
北京人见北京人——舞剧《北京人》的跨时代改编 | 作者:王洁琼 |
中国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之民族化探索寻踪 | 作者:张楠 |
流入心田的溪水——评析“舞影·翩跹《水境》” | 作者:黄惠民 |
舞蹈作品实质性相似的认定——由《鱼戏》谈起 | 作者:杨华权 |
间际的重叠与定格——现代舞剧《凉亭》观后 | 作者:曾征 |
舞蹈戏剧构作的三个原则——“舞蹈戏剧构作本土化处理研究工作坊”北京站纪实 | 作者:田湘 |
图文快递 | 作者:孟梦 |
《舞蹈》(月刊)2018年第一期目录 | |
聆听大地呼唤,问路雪域圣洁——“天域舞风”原创西藏题材舞蹈作品展演 | 作者:本刊 |
中国舞剧的地域图谱与文化表达 | 作者:毛雅琛 阳秀红 |
守望与凝思——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舞蹈教育之路 | 作者:曾婕 |
方寸舞台与大干世界——记20 1 7北京现代舞双周 | 作者:闰桢桢 |
《心之所往》的身体思辨——身体、空间、表达 | 作者:李锐 |
“心理芭蕾”《罗丹》:天才极尽是癫狂 | 作者:范舟 |
红帆如瀑 砥砺前行——首部芭蕾舞国标舞舞剧《海河红帆》创作感思 | |
昨夜的星辰今朝的霞——现代革命舞剧《立夏》观后 | 作者:于平 |
崔承喜和她的时代 | 作者:[美]朱蒂·范·济莱(著) 刘晓真(译) |
用舞蹈艺术架设民心相通的桥梁——“一带一路”下的舞蹈事业畅想 | 作者:江东 |
古代乐舞复现工作的前置理念:回归历史现场 | 作者:李莘 |
西方“当代”下的东方“古典”——“阿库让·汉”现象观察 | 作者:李超 |
观众,你想让陶身体提供什么? | 作者:刁淋 |
民族之花盛放中华文化飘香——从中国藏族锅庄舞展演看锅庄舞的活态传承 | 作者:滕飞 |
图文快递 | 作者:孟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