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城市色彩如艺术品般特征鲜明、和谐有序。礼制是中国传统城市规划建设思想的基础,礼制造就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其中的色彩规制随着朝代的更替越来越细密、严苛。
中国传统建筑色彩规制示意图
色彩规制中提及的色彩并不是零散的,而是源自完善的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在一以贯之的建城思想指导、严苛的色彩规制管控下,成熟的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与同样成熟的城市空间格局相结合,城市中便出现了从正色到间色的五色涟漪,诞生出如艺术品般的城市色彩面貌。
中国传统建筑色彩规制示意图
01 严苛的色彩规制
中国古代城市的空间格局明确、成熟,为城市色彩搭建了脉络清晰、秩序井然的结构。这个结构与空间中的人对应。在中国古代,礼制决定了等级,君臣、上下、尊卑都有严格明确的等级规定,城市色彩也遵循这些严苛细密的规制。其中源于建筑等级制度的色彩规制决定了建筑色彩——城市色彩中面积最大的、与城市空间格局联系最为紧密的色彩。
“中心—圈层”空间格局示意图
古籍中有关宫室、官署的色彩规制很多,如“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中心—圈层”空间格局中,各圈层的人随着远离中心而等级逐渐降低,从贵族官员到庶民百姓,其所居建筑的色彩也有明确规定。
明代北京城坊图
比如:“亲王府制 :正屋一座,厢房二座,台基高十尺。内门一重,在台基之外,均绿瓦,门柱朱髹。”“凡第宅 :公侯以下至三品官基高二尺,四品以下高一尺。门柱饰黝垩,中梁饰金,旁绘五彩杂花。”“庶民所居堂舍,不过三间五架,不用斗拱、彩色雕饰。”
中国传统建筑色彩规制示意图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中的色彩规制被严苛地执行,“违者物主、工匠论违制,工匠黥隶他州”。色彩规制能精准实施的重要原因是它极其细致、全面。色彩规制细化到建筑构件、建筑材料,甚至图案纹样的细节。对屋顶类型、瓦、兽吻、檐桷、斗拱、门、窗、柱、墙、梁栋等都有色彩规定。对瓦的规定不但有色彩,还同时规定材质,如“绿色琉璃瓦”“黑板瓦”“本色筒瓦”等;对门的规定,不但有色彩,还同时规定有关配件的材质、装饰等,如“门彩油及兽面铜环”。对梁栋上的彩画图案做规定,精细到“爪”的数量,比如“五爪云龙”或“四爪云蟒”。
中国传统建筑色彩规制示意图
中国古代的色彩规制不但规定了建筑色彩,还涉及城市绿化、建筑高度、建筑室内陈设等方方面面,如“宫门及城中大道皆分作三,中央御道,两边策土墙,高四尺余,外分之”。
各等级城市中心的建筑(从左至右,从上到下)
从现有史料中可见,先秦的色彩规制多与祭祀相关,而后来关于舆服的色彩规制较多。自唐代颁布《营缮令》、宋代颁布《天圣令》后,有关建筑色彩的规制渐多,明清时期已非常丰富。在这些规制中,对高等级用色的规定更多、更细,对低等级的用色则简单粗略。
在清代《万寿图卷》(局部)上绘制的城市空间正色和间色
如此使得城市中高等级的中心空间、靠近中心的圈层等区域用色更为考究,城市重点区域被塑造得更加特征鲜明。在城市中占据更大面积的庶民居住区,不能以“五色文采为饰”,而要以当地天然材料色彩为主,富庶人家有时会选择用雕刻做装饰,给天然材料赋予人工肌理,展现朴雅之美。
02 成熟的中国传统色彩体系
色彩规制中提出的色彩并不是零散、孤立的,而是来自一套成熟的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不会使用色相、明度、彩度三要素定义色彩,而是用正色、间色来区分。正色比间色具有更高的等级,间色依赖正色而存在。中国传统色立体类似中国传统的塔,上小下大,由多层色彩平面叠加而成,从顶端的正色直到下部的间色。
中国传统色立体示意图
色立体的第一层为“玄”。玄是所有阴阳之色的“和”色,能代表全体色彩,在色立体的最顶端。“凡物必有合,而合各有阴阳。”色立体的第二层,是“太极生两仪”的结果。色盘是单色——“���”。色立体的第三层,是“两仪生四象”,以黄为中心的五正色,包括青、赤、黄、白、黑。色立体的第四层及以下各层是间色。五正色按照五行相克的规律两两调配,生成五间色,构成第四层色彩。
明清北京城市色彩分布示意图
每个中国传统色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总是位于阴阳、五行等框架中的某处,因而它的出现要符合社会伦理等级秩序和自然界的时间、空间规律。当然,色彩等级高低还与古代的科技水平密切相关。获得鲜艳、纯正的色彩(正色)需要消耗更多资源,因此这类色彩只有贵族才能享用,所以五正色在古代是高等级色彩。
03 完美的城市色彩样貌
明清时期,北京城展现了艺术品般完美的传统城市色彩面貌。“中心—圈层”的空间格局非常成熟,色彩规制丰富、细密。成熟的色彩规制与成熟的空间格局相结合,好似使中国传统色立体“罩在”了城市空间上,不同等级的色彩由高至低、从正色到间色,“投影”在“中心”及各个“圈层”上。城市的“中心”是宫城的三大殿区域——整个明清时期北京城最重要的场所。
明清北京城市色彩分布示意之纯粹五正色
青的天、黄的屋顶、赤的墙、白的栏杆、黑的地,五正色以最单纯的方式呈现。紧邻“中心”的“圈层”是宫城三大殿以外的区域,仍然是青的天、黄的屋顶、赤的墙、白的栏杆、黑的地,但树木的介入给青色增加了载体。再往外的“圈层”是皇城、内城,城市色彩以青砖青瓦的间色为主,点缀着绿色琉璃瓦的王府。外城及更远的郊区的主色是天然建材的间色。城市色彩从三大殿、宫城、皇城、内城到外城,由纯粹的五正色、多载体的五正色到间色,好似涟漪一般层层向外扩散,表达了单纯的、精神的、皇家的到多样的、生活的、民间的城市意象。
明清北京城市色彩分布示意之五正色
当前,城市色彩日益受到各方重视,如何规划设计好、管控引导好城市色彩成为业界的热点话题。《增广贤文》道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国传统城市的城市色彩特征鲜明、和谐有序,几千年来一脉相承。探索传统城市色彩的规律,对当今城市色彩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节选自《中国艺术》2023年第2期
《五色涟漪:中国传统城市色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