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故宫博物院藏
近年来,经常被言说的“写意”已经不仅仅指代某种美术形式,即便是对美术中写意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写意理论体系的科学建构在当代具有澄清认识、匡正时弊等现实意义。只有以先进的理论体系为引领,才能在美术创作中进一步弘扬写意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更具活力与魅力。
构建中国美术现代写意理论体系,需要给以写意画为代表的中国特色写意性美术创作一个较为合理的价值定位,而不是标榜其在美术史上的至高地位,夸大其艺术价值。需要指出的是,在评价写意性作品的艺术价值时,应该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客观判断。
清 朱耷 《河上花图》(局部) 天津博物馆藏
写意中国画的数量在当代一些重大美术展览中所占比例较小,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是这些展览的评委有意轻视写意中国画,而是因为现在的一些画家作画仅仅停留在技法层面,缺失真正的写意精神,加之写意中国画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不够,所以降低了它在一些重要展览中的影响力。如果不重视题材的选取和笔墨形式的创新,仅仅靠增加写意中国画的参展数量,并不利于在新时代的美术创作中弘扬写意精神。
其实并不是所有写意性的美术创作都值得称道,如果画家技艺不够精湛,表现手法程式化,表现题材单一化,再加上达不到一定的精神高度,那样的写意性创作又有多少艺术价值呢?特别是对许多现当代写意中国画而言,“笔墨趣味取代了原有的庄禅精神,而有了更多的守成与效仿,成为无病呻吟的笔墨演练,评价标准越来越玄、越来越窄,已经和当初出现时强调自由精神不可同日而语。这是我们在谈论写意传统时必须直面和反思的一个基本事实。中国写意传统面临着现代转型与换血”。
同理,其他种类的强调写意性或写意精神的美术创作都不能企图离开作品主体,通过空泛的过度阐释而高估其艺术价值。定位写意精神在创作中的价值,不能离开对具体作品的研究分析和鉴赏考量,更不能一味强调技艺层面的写意性而忽略画面中写意精神的体现。
唐 王维 《江干雪意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强调美术创作写意性的同时,也不可否定写实性的价值意义。写实性表现因其具体生动,所以能够更直观明了地表达创作主题,丰富人们的审美经验。如果一味地强调写意的独立性,反而会限制其创新与发展。正是有了写意性与写实性表现手法的有机融合,传统中国画在新时代的美术创作,特别是人物画方面的表现力才得到了有效增强。
构建中国美术现代写意理论体系既要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精华,又要兼收并蓄,从现实生活和世界文明中汲取营养,避免固守传统、食古不化、妄自尊大,这样才会让此理论体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新升级、充满活力。写意理论体系的建立就是要帮助写意性美术创作寻找突破的路径,谋求发展的空间,助力写意性美术题材、手法的创新。只有这样,写意精神的内涵才会更加丰盈,写意性创作才能在新时代取得进一步发展。
清 石涛 《蕉菊图》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美术现代写意理论体系的构建一定要以美术创作为依托,回归作品本身。美术是视觉艺术,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解读不能忽视审美主体的感受。如果离开具体作品的客观形态奢谈写意是没有实际价值的。这种以创作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建构既要有个案研究,又要有整体分析。对美术创作而言,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都离不开具体的形象。
若要讲一件美术作品的写意性或写意精神,就必须结合具体的图像元素进行分析与阐释,比如探讨其写意性是如何表现的、写意精神体现在哪里、写意精神的价值指向是什么······这些其实都会涉及具体图像。至于对具体作品的评价,一定要实事求是、客观到位,不能把是否具备写意精神变成一种可以随意运用的褒奖之词。
写意精神深深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沃土之中,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价值体系和审美体系之中独具审美意蕴,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中国美术现代写意理论体系的成功构建一定会为中国写意美术与世界美术文化的对接与融合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也有助于增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本文节选自《中国美术》2022年第3期 《明确理论体系主体定位,弘扬中国美术写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