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源远流长的灿烂民族文化的孕育之地,长江似一条连接中华大地的命脉,从唐古拉山脉出发,穿过奇险秀丽的三峡,过江陵,纳百川,浩荡万里,最后在秀丽深幽的江南水乡融入大海的怀抱。滚滚江水淘濯、沉淀出厚重的历史文化,创造了无尽的荣耀与辉煌。她是华夏儿女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是中国艺术创作的不竭资源,是画家们摹写和表现的重要精神归属。 现当代中国画家正踊跃地通过多种材料与技法表达对长江的激情赞叹,以此延续长江的历史文脉。笔者将从中国画、油画、版画和水彩画四方面来对中国现当代美术中以长江为题材的作品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 中国画 早在中国古代,已有大量描绘长江的佳作产生,而 这一题材尤其为文人画家所钟情。到了现当代,长江题材美术创作更是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此类作品主要分为长卷和独幅两种形制,而长卷又可分为画家个人完成的 长卷和集体创作完成的长卷。其中,个人长卷有张大千、施云翔和薛亮的同名作品《长江万里图》以及徐建明的《长江赋》等,集体长卷有《中华长江人文山水国画长卷》和《长江万里图》《长江之歌》等。 张大千于 1968 年创作了近 20 米的长卷《长江万里图》。该作描绘了从岷江、嘉陵江、黄山、南京、镇江到吴淞口等十处江山胜景,它们既连贯一体,又可独 立成图。画中山脉与江河蜿蜒交错、前呼后应,在高与 低、纵与深的循环往复中顾盼生辉,可谓光影明灭、气 象万千,色彩的明净清雅与蓊郁缤纷兼容并蓄,笔法放逸与精工收放自如,在如此酣畅的混沌状态中蕴化出一 派生机,塑造了可供游子“卧游”与“怀乡”的茫茫意境。
张大千 《长江万里图》局部 当代画家施云翔的 30 米长卷《长江万里图》成功地将青绿山水的传统画法转换为泼墨、泼彩之现代技法。古城的旧颜新貌、高峡出平湖的奇景以及三峡大坝宏伟壮观的水利工程等,将如今的万里长江表现得更具时代精神。 施云翔 《长江万里图》(局部) 由 50 多位美术家集体完成的 200 米长卷《长江万里图》采用中国传统水墨淡彩的画法写尽长江山水,以跨越时空的文化视角全面展示了新时代长江的自然风貌 和文化景观,彰显了时代审美。另外,130 余位画家共同创作完成的 630 米《中华长江人文山水国画长卷》以长江人文山水为主题,将长江的古今文脉进行了全面的视觉爬梳。该作包含了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巴蜀地区、荆湘地区、赣皖地区、吴越地区和沪上地区七个文化场 域的人文和地理内容。李劲堃团队创作的 8 米长卷《长江之歌》以全景俯瞰和平远的构图方式完整地表现了长江奔腾广袤、婉转千回的磅礴生机。 由 50 多位美术家集体创作的《长江万里图》(局部) 除长卷外,还有许多画家选择以独幅或系列短幅画作来表现长江。这些作品的尺幅一般在 2 米以内,如陈大羽的《夔门峡道》、钱松喦的《三峡图》《峡江帆影》、吴镜汀的《高峡远航》、亚明的《大江东去》《峡江图》、 关山月的《龙羊峡》《嘉陵江之晨》、宋文治的《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魏紫熙的《巫峡行舟》《峡江耸翠》、张凭的《龙羊峡之夜》、黄孝逵的《三峡行云流水图》、刘锡永的《走遍三峡每一个角落》、岑学恭的“三峡图”系列、岑小麟的《三峡云雾开锦绣》、李小白的《家住长江边》《云从三峡起》、傅抱石的《西陵峡》《峡江帆影》、黎雄才的《长江渡口图》、黄纯尧的《长江汹涌下涪万》《三峡秋色图》、李平的《峡江朝晖》、刘军的《天下第一门》、吕绍福的“山凌绝 顶我为峰”系列、许祖良的《不尽长江滚滚来》、姚叶红的《万山红遍》、王平的《泛舟江上何清凉》《江行画屏里》等。 另外,还有一位值得提及的长江山水画家当属施 江城。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短幅独作,还创作了许多长卷作品,其中短幅作品有《峡江奇云图》《云帆摇摇楚天阔》《峡江放舟图》《楚江帆影图》等,用笔皆自然洒脱、气息连贯,流动的笔墨既有传统气息又有现代审美意蕴,极具艺术感染力。尤为可贵的是,其大尺幅作品将长江变幻莫测的山水云霞表现得美轮美奂,独具时代特色,如 60 米长卷《长江万里图》、11 米长卷《山高水长楚天阔》和 23 米长卷《长江三峡图》 等。《长江万里图》中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观和古今名迹相互辉映,山云交织意境深邃,洒脱地表现了长江三峡的雄险奇秀和浩荡之美。同时,画面中的笔墨、 意境、气韵也得到了巧妙融合。 施江城 《长江万里图》(局部) 油画 描绘长江的油画作品有吴冠中的《长江万里图》《长江三峡》、陈可之的《长江魂·三峡纤夫》、吴作人的《三门峡工地》、王路的《长江三峡》、姜国芳的《三峡急流》、郭绍纲的《轻舟已过》、董仙舟的《长江三峡》、王征骏的《长江巫峡》、苏天赐的《江上长虹》、朱士杰的“大桥”系列、徐剑鹏的《长江交响曲》、朱曜奎的《山水颂》《峡谷之巅》、刘建炉的“乌江”系列、 晏新民的“长江”系列等。其中,吴冠中的《长江万里图》为长卷,纵22.5cm、横 509cm。画面借鉴西方油画的色彩和形式规律,而内核依然是中国传统的意象性审美。作品在中西融合与时空的交融中实现了突破与扩展,真正展现出“卧游江山”的审美愉悦。 吴冠中 《长江万里图》(局部) 另外,周才生的《江风轻轻过》《三峡秋韵》《夕照三峡》《峡江吊脚楼》《天下夔门》等作品则将长江的雄伟气势与岁月的变迁等情感熔为一炉,流露出一种深沉、质朴之情与历史的厚重感。 周才生 峡江吊脚楼 油画 84cm×119cm 1981 版画 直接描绘长江的优秀版画作品较少,而长江也多是作为叙事背景出现。力群的《长江风景》便以印象主义的手法描画了长江两岸人民生活的崭新面貌。张怀江的《长江》以挺拔的斜线构图表现了长江的汹涌澎湃。《长江十景》以明信片的形式介绍了赤壁、白帝城、三峡等十处长江名胜景观。莫测的《千里扬帆》《不落长江不起飞》《截断巫山云雨》《峡江春闹》等作品刻画了长江的静谧、唯美,表现了新时代奔腾如长江的昂扬精神。 力群 长江风景 黑白木刻版画 56cm×40cm 1979 吴俊发的《长江万里架金桥》以强烈的透视表现了长江与大桥的壮阔以及欣欣向荣的时代景象。余沙丁与曾景初合作的《一江山岛的春天》展现了长江的苍茫。曹剑峰的《不尽长江》、曾景初的《巫峡》、师群的《三峡》、伍必端的《夔峡烟云》等作品同样对长江进行了精细刻画。 吴俊发 长江万里架金桥 水印木刻版画 66cm×90.5cm 1974 水彩画 李剑晨的《建设中的南京长江大桥》表现了湍急的江水和繁忙的建设场面。李斛的《三峡夜航》表现的是江水从鬼斧神工般的三峡峭壁间穿流而过的景象,画中行船忙碌,气度昂扬。李哀的《春江耸翠》描绘的是阳光透过朦胧的晨雾,为山川和江流行船带来希望的光照。周胜宇的《长江边上》造型写实,色彩丰富明朗。周才生的《古栈道》《回望》流露出故土难离的情怀,云帆的《鱼洞长江畔》《长江行航》表现了水汽笼罩的江畔露出的一片生机。 上述艺术家们以各自的视角和技法,将对长江的深情厚谊浓缩于笔墨丹青之中,画卷之上处处闪耀着鲜明的长江文化精神,令人为之赞叹。 如此丰富的长江题材绘画向人们传递了新时代语境下长江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让我们领悟到真正的美在于形象内部饱含的情感——只有讴歌人类生命和精神的艺术作品,才具有经久不衰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文章节选自《油画》2025年第1期 《现当代长江题材美术作品梳理及其艺术规律研究》 作者:贾成良 (本文系 2022 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长江题材美术作品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22SJYB0695。)
来源:“人美”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