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美术学院介绍
一、历史沿革
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科始建于1957年,1994年开始进行本科层次人才培养,2006年获批建立美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获批建立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是内蒙古重要的高层次美术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现设有绘画(油画、版画、水彩)、中国画、雕塑、美术学、书法学5个本科专业,7个专业方向。艺术学一级学科设有北方少数民族美术研究、美术史与美术批评2个研究方向,美术与书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开设有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4个专业方向。经过68余年的建设与发展,依托自治区丰富的地域资源和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建立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专业设置较为齐全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体系。
二、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美术学院现设有绘画(油画 版画 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美术学、书法学5个本科专业,7个专业方向。绘画专业2011年被批准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中国画专业获批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美术学专业获批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 《综合版画》,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1门《综合版画教你如何变废为宝》,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首批上线课程1门:《中国画与画论—探秘画中知识》,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创作理论与实践》《综合版画》,自治区级精品在线课程1门:《探秘画中知识》。
现有油画系、版画系、中国画系、水彩画系、美术学系、书法学系、雕塑系7个基层教学组织。目前共有四年制本科学生和两年制专升本学生699人,一年制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29人,在校生共有728人。
教学管理方面: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涵盖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建设、教学运行、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修订了美术学院巡课手册和美术学院约谈制度,规定学院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应定期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学情况。组织教师相互听课,促进教学经验交流。严格执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定期开展教学检查、听课评课、学生评教等活动,确保教学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质量保障方面:构建多元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教学过程监控、教学效果评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各系部有系主任和副系主任职务,并成立教师教学督导组和学生督导组,对日常教学、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重大问题进行指导与决策;加强教材建设与选用管理,确保教材质量;完善实验室、工作室等教学设施建设,为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人才培养方案目前使用2021版和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
1. 通识课程:涵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领域,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2. 专业基础课程:针对各专业特点,设置素描基础、色彩基础、解剖透视、中外美术史、中西方雕塑史、素描人体等基础性课程,让学生系统掌握专业基本技能与理论知识。
3. 专业核心课程:依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开设具有针对性的核心课程,如中国画专业设有山水画临摹、写生花鸟画、工笔人物画技法课程;版画专业设有黑白木刻、铜版画、丝网版画等课程,提升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
4. 实践教学课程:包括风景写生、毕业实习、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第二课堂等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三、研究生教学基本情况
艺术学一级学科:我院现设有北方少数民族美术研究、美术史与美术批评2个研究方向,着重培养能够熟练掌握美术学理论知识,并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创作研究能力的复合型美术人才。本学位点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其一,以北疆文化独特魅力为根基,深度挖掘并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二,致力于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艺术视野,强调本土文化与全球美术发展的互动。其三,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并重。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美术研究能力,并擅长美术创作评论、管理及策划等多领域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本学位点始终立足地域特色,强化学科优势,坚持本土化与全国化并重的发展理念,致力于为国家和自治区输送美术理论研究的高级专业人才。目前,本学位点现有在读硕士生23人,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38人。
美术与书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开设有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4个专业方向。本学位点注重思想引领,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让艺术实践融入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人民高品质生活服务,为自治区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范式和支撑。学位点分别与内蒙古美术馆、内蒙古美术家协会、荣宝斋、呼和浩特市美术馆、斯琴塔娜艺术博物馆等共建省级、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与区内外写生基地、科研院所、教学单位等20余家机构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目前,本学位点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55人,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40人。
为使学位点课程体系建设更趋合理、科学与完善,切实体现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共同提升的人才培养目标,开设《创作实践与研究》《主题写生及艺术考察》等实践类课程。开设了《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艺术研究》《蒙古族美学专题》《现当代美术现象与思潮》等特色课程,充分挖掘北疆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体现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之处。
四、师资团队
学院现有教职工65人,专任教师55人,其中教授11人、占比20%, 副教授20人、占比36%,有博士学位教师10人,占比18.2%,有硕士研究生导师26人,其中校内导师24人,校外兼职导师2人。近年来,学院教师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地域特征的美术研究与创作成果,在内蒙古美术专业领域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教师队伍中获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1人、获自治区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2人、“草原英才”工程人才2人、“草原英才”工程个人滚动支持2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人、自治区高校教坛新秀1人、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1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人、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委员2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人、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主席1人,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副主席3人、内蒙古美术家协会艺委会主任1人、副主任4人,内蒙古美术家协会理事14人。
五、科研创作成果
近三年我院教师获批国家级课题6项,其中国家艺术基金4项、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艺术学项目1项、获批中国文联2021年度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资助项目1项;获批自治区级科研项目15项,校级科研、教改课题共22项,校级艺术创作展演项目6项。教师发表论文46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15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创作作品37幅。教师出版教材11部,专著7部。师生科研成果转化41项(美术馆等机构收藏),总金额为323万元。在2019年十三届全国美展中,我院教师作品荣获中国美术奖,此举不仅填补了自治区在该领域的空白,更是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近三年,教师入选国家级展览42幅(其中十四届美展作品13幅),省部级展览93幅,获奖13幅,其中获“萨日纳”奖3项。获自治区级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自治区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获自治区美术教育基本功展示活动团体二等奖。
学院始终秉持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技能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相结合”的原则,不断革新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近三年学生入选国家级展览23幅(其中十四届美展作品8幅),入展省部级展览436幅,其中一等奖15幅、二等奖19幅、三等奖29幅、优秀奖21幅。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自治区级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1项,自治区级银奖2项;获自治区美术教育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学生创作作品入选国家级展览31幅(其中十四届美展8幅),入展省部级展览486幅,其中获一等奖15幅、二等奖19幅、三等奖29幅、优秀奖21幅。近三年学位点研究生获批自治区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3项,获批校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32项。发表学术论文83篇,发表作品214幅。部分毕业生在区内外艺术教育领域、艺术创作领域中已成长骨干和领军人物。
六、教学资源
学院拥有优越的科研创作平台与教学实践基地,建有颉元芳工作室、水彩艺术创作与研究中心,铜版画、木版画、丝网版画、综合版画、石版画、水印版画实验室6个,综合材料工作室1个,现有教学设备价值逾600万元。分别在景德镇、青岛、黄山、呼伦贝尔、湘西等地建立了23处教学实践基地,与内蒙古美术馆、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呼和浩特美术馆、荣宝斋(呼和浩特有限公司)、斯琴塔娜艺术博物馆等企事业单位共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基地。
七、学术交流及对外宣传
学术交流:近三年我院举办学术讲座32场,举办学术交流、学术论坛活动8次,师生参加国际、国家级学术会议、学术交流29次。主办自治区级展览4场“民族团结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优秀作品联展 ,内蒙古自治区首届高校师生版画展,“弘扬蒙古马精神”——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优秀美术、书法作品展,首届内蒙古自治区小版画藏书票展。在内蒙古美术馆、呼市美术馆、学校艺术馆、美术学院展厅共举办“华彩艺象——庆祝建国75周年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青春绘就 亮丽北疆——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学生作品展”等展览17场。
近三年,学院组织前往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进行考察调研与交流。通过实地考察、集中研讨、科学调研,制定了美术学院“对标先进 争创一流”三年行动方案。
对外宣传:学院公众号每学年平均共发布推送各类新闻链接300余条。其中,党团工作推送 60条、教学总结推送 160条(本科生所有专业课都要求做课程总结链接,研究生观摩课要求分专业做总结链接)、科研成果推送 45条、学术活动推送 30条、就业实践推送 25条。学院制作的《展厅里的思政课》在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的奔腾融媒平台热播中,点击量已突破4.5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