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内设机构及职责
    • 现任领导
    • 专业设置
    • 师资队伍
    • 研究生导师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通知公告
  • 党团工作

    • 党的工作
    • 团学工作
  • 教育教学

    • 本科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美育专栏

    • 美育动态
    • 美育讲堂
  • 评建工作

    • 评建动态
  • 科研创作

    • 获奖成果
    • 学术展览
    • 交流研讨
  • 线上展厅

    • 主题作品
    • 教师作品
    • 研究生作品
    • 本科生作品
  • 校友风采

    • 校友作品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美术学院2023级雕塑专业第一工作室《木雕公共艺术》结课观摩展

发布时间:2025-11-14 00:54:45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我有话说 | 分享
  • QQ好友
  • QQ空间
  • 微信好友
  • 新浪微博
| 收藏

美术学院2023级雕塑专业第一工作室《木雕公共艺术》结课观摩展


前言

 

     木雕公共艺术课程是雕塑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木雕公共艺术的课程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木雕塑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与提高学习者的分析形体与整体性思维的能力,提高和发展学习者的视觉空间思维能力和造型素质,增进学习者从事雕塑制作与表现的能力。木雕是雕塑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使学习者为日后从事木雕公共艺术创作打基础的重要时期。课程教学将紧密联系木雕实践,要求学习者关注木雕表现技巧的运用。


                        指导教师 贾有光

2025.11.11





学生作品


1 夏天宇


图片

作品名称:《木质存在》

作品简介:

    存在主义常以“荒诞”揭示人与世界的疏离感,这件雕塑的人形轮廓是“皮囊”,木材的原始质地与雕刻的粗糙感是“荒诞”的具象化—一它既有人的形态,又带着木材的“非人性”特质,恰似人在荒诞世界中被赋予的生存皮囊。“木质存在”则回归存在的本真,木材的天然性象征存在的先在性,雕刻的人形则是存在的自我定义被阳光轻吻唤醒,桌上是冒着热气的咖啡,与挚友谈天说地,傍晚追着落日漫步,生活琐碎亦浪漫,快乐就这么简单又满溢。

图片
图片
图片



 2 焦德安


图片


作品名称:《归家》

作品简介:

     这件木雕以“返乡的父亲”为核心,将旅途里的疲惫与归心,揉进木头的肌理里:

    我用粗糙的木刻肌理还原父亲旅途的疲惫——他倚着麻袋浅眠,松弛的神态里藏着对家的惦念;肩头的麻布袋、怀里鼓胀的行囊,是他为家人攒下的“满载”,也是奔波生活里最踏实的温柔。

    麻袋上的斑驳印记、行囊里的“好东西”,都是平凡生活的具象:他或许是赶了很久的路,或许把省下来的心意都裹进了袋子里——这些“不精致”的细节,恰恰是“父亲”这个身份最朴素的表达:不用言说的付出,都装在回家的行囊里。

    作品没刻画宏大的情绪,只抓“途中的松弛”——当他靠在麻袋上时,“家”已经在心里落了地。木头的裂纹像岁月的褶皱,也像归途里的期待:再远的路,只要朝着家的方向,肩上的重量都是暖的。


图片
图片



3 刘竞文


图片


作品名称:《苗岭新青年》

作品简介:

    这件木雕作品以苗族青年形象为创作核心,采用天然木材雕刻而成,保留了木材的肌理与岁月质感。

    作品中,苗族小伙头戴具有民族特色的头饰,面部线条粗犷而富有张力,既展现出木雕工艺的质朴力量,又通过细节(如头饰的纹理、面部的神态)传递出苗族青年的精神风貌——他们带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底色,又有着新时代的蓬勃朝气,是民族文化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生动表达。

    木雕以夸张且具表现力的造型语言,打破传统与现代的边界,让观者在感受到木雕艺术厚重质感的同时,也能窥见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年轻一代在文化传承中展现的鲜活生命力。



图片
图片



4 魏旭


图片


作品名称:《戏女》

作品简介:

    这件木雕作品以戏曲女性形象为核心,借木材的天然肌理承载传统意象:粗犷刀工刻画出的眉眼与唇色,晕染出戏中人的婉转神态;蓝调衣饰与绢花头饰的点缀,既保留了木料的质朴质感,又晕染出戏曲扮相的柔媚韵味。创作者以“木”为纸、以“刀”为笔,在原始纹理与装饰细节的碰撞里,勾勒出戏曲舞台外的“戏女”风情——既是对传统审美意趣的具象化表达,也让木雕的粗粝与戏曲的柔婉在作品中相融共生。



图片
图片



5 王熙童


图片

作品名称《栖木·女孩》

作品简介:

    以原木为载体,保留木纹的自然肌理,既留存木材“生长过”的岁月痕迹,又消弭了突兀的裂痕——木雕的面容如木中苏醒的温柔,闭目的神态是与自然的静默对谈,肩头的玫瑰则是“木之肌理里开出的柔软”。

    它的内核是“时光的温柔重构”:木材本带裂痕,如同生命里的褶皱;而雕琢与修复后,裂痕被木纹的肌理融解,玫瑰在木的质朴里盛放,暗合“岁月的纹路从不是缺憾,而是让温柔更有质感的底色”。


图片
图片



6 谷月


图片

作品名称:《木语·凝思》

作品简介:

    以天然木材为载体,雕刻出一位沉浸于思绪中的女性形象。创作者借由粗犷却不失细腻的刀工,保留木材原始纹理与自然裂痕,让材质的本真与人物的沉思状态相融。每一道刻痕都是对“静思”意象的诠释,木材的质朴质感传递出一种与喧嚣剥离的沉静力量,邀观者于木纹的肌理中,共感那份在木与艺的对话里滋生的深度思考。



图片
图片


7 张斯琪


图片

作品名称:《木语·息》

作品简介:

    抚木凿刻,木纹的温软裹着刀痕的拙朴,静气随刻刀沉落。无华的肌理里,是心与木的对谈,拙而不糙,默而有灵,这是手作里的禅意留白。

图片
图片



8 王佳其


图片

作品名称:《年华》

作品简介:

      作品《年华》以整块原木为载体,刻绘闭目垂首的少女轮廓——未刻意打磨的木痕是时光的肌理,原材的裂隙化作青春的褶皱,恰如成长里自然生长的纹路。

       作品不避木料的“不完美”:浅褐的木质里,留存着刀凿的温度,也藏着岁月的呼吸——少女安然的神态,是将年华妥帖安放的模样,闭目并非沉眠,而是与自我的温柔对谈。

       它以质朴的雕塑语言,剥去浮华叙事:年华从不是光滑无瑕的假象,而是在质朴与本真里,慢慢沉淀出的安然与绵长,每一道纹理、每一处起伏,都是青春在时光里自然舒展的痕迹。



图片
图片



9 申晋博


图片


作品名称:《碎片·年华》

作品简介:

    我试图在木的肌理与几何块面的碰撞里,凿出个体的精神褶皱。那些堆叠的木块是认知的碎片,粗糙的木纹是岁月的刻痕,当传统木雕的写实面容与解构的形体相遇,是在追问:我们在拼凑自我的过程中,如何在破碎里守住真实的褶皱,又在完整中保留探索的缝隙。

图片
图片



10 杜金科


图片


作品名称:《裂痕里的完整》

作品简介:

    以木的“裂”解构“完整”的定义——原本的裂纹未被掩盖,而是化作作品的叙事线索:木纹顺着裂痕自然延展,人像在“破碎感”中反而显露出更松弛的生命力。它想表达:所谓“完整”从不是无缺的光滑,而是接纳不完美后的自洽,就像木头带着裂纹依然保有温度,人带着褶皱依然自成轮廓。


图片
图片



11 李泉峰


图片

作品名称:《冬息·垂眸》

作品简介:    

    作品表现了女孩在雪中漫步的这一状态,而是通过“微风拂动的发丝”“肩上落得小麻雀”营造出安静、温柔的诗意氛围,像定格了生活里一个松弛的瞬间。

    选用浅色木材,本身的木雕材质和“女孩沉静气质”高度契合;同时通过雕刻技法,头发的丝缕感都和木材的天然肌理融合,既突出“木雕的手工温度”,又让材质本身成为“温柔感”的一部分。



图片
图片



12 乔佳乐


图片

作品名称:《秦兵马佣》

作品简介:

      木雕课是一场与木头的对话,更是一次心灵的修行。从初学时的急于求成、下刀生涩,到逐渐学会观察木纹、掌控力度,一凿一刻间,我读懂了“慢工出细活”的真谛。专注于打磨与雕刻,能让人忘却喧嚣,沉浸在纯粹的创作中。这门课不仅让我掌握了基础技艺,更收获了耐心与沉淀,也让我懂得,生活中的美好,往往藏在脚踏实地的坚持里。



图片
图片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美术学院2023级雕塑专业第一工作室《肖像创...
  • 中央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
  • 天津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鲁迅美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15-2020 Jice90.COM 美术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新区云谷大道(云谷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