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站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内设机构及职责
    • 现任领导
    • 专业设置
    • 师资队伍
    • 研究生导师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通知公告
  • 党团工作

    • 党的工作
    • 团学工作
  • 教育教学

    • 本科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美育专栏

    • 美育动态
    • 美育讲堂
  • 评建工作

    • 评建动态
  • 科研创作

    • 获奖成果
    • 学术展览
    • 交流研讨
  • 线上展厅

    • 主题作品
    • 教师作品
    • 研究生作品
    • 本科生作品
  • 校友风采

    • 校友作品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美术学院2023级雕塑专业第一工作室《肖像创作》结课观摩展

发布时间:2025-10-11 22:10:00  作者:美术学院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我有话说 | 分享
  • QQ好友
  • QQ空间
  • 微信好友
  • 新浪微博
| 收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23级雕塑专业第一工作室

肖像创作


 前言

在雕塑的泥痕与光影中,我们完成了这段关于造型、质感与表达的探索之旅。每一件作品都是创作者对形态、情感与技艺的独特诠释,从人物的细腻刻画到创意的大胆呈现,都凝聚着创作时的思考与打磨。



图片

结课小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任课教师:曲建


图片

曲建,副教授

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客座教授

内蒙古自治区雕塑学会会长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理事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艺委会会员

内蒙古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委员

图片



图片

学生作品

图片
图片

 夏天宇

图片

作品名称:《朔风侠骨》

作品简介:

这件雕塑以国风武侠精神为内核,塑造出一位侠者的头部形象。飞扬的发丝如劲风拂过,遒劲的面部线条刻画出坚毅果敢的神情,将传统武侠中“快意恩仇、侠骨铮铮”的气质凝于泥塑之上。创作者以富有张力的造型语言,传递出国风语境下江湖儿女的豪情与风骨,在泥料的塑痕间,让观者感知那份穿越时空的侠义精神与东方审美意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谷月 

图片

作品名称:

《红星闪耀时·小红军》

作品简介:

该作品以泥塑为创作媒介,塑造了一位小红军的半身像。他头戴红军帽,身着带有时代特征的衣领,面部神态坚毅且略带稚嫩,既展现出红军战士的果敢,又透露出孩童的纯真。雕塑通过粗犷而富有质感的泥塑语言,捕捉小红军的精神风貌,是对革命年代少年英雄群像的艺术化凝练。在以具象雕塑的形式,致敬革命战争年代投身革命的小红军群体。通过刻画小红军的形象,展现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信念、无畏前行的精神品质,以此传递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让观者在艺术审美中回望历史,感悟先辈们的初心与担当,实现“以塑载史,以艺传魂”的创作追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焦德安

图片

作品名称:《年华》

作品简介:

这件泥塑作品以六七十年代的含蓄情感为精神内核,塑造了“男性倚靠、女性依偎”的身体姿态,还原那个时代爱情的“克制与深厚”。我用以粗粝的泥质肌理呼应岁月的质朴质感,人物面容不作过度雕琢,却以松弛的姿态传递“无需言说的亲昵”——男性的倚靠是信任的交付,女性的微侧是温柔的承接,含笑的神情藏在简练的轮廓里,恰是六七十年代爱情“把热烈藏进日常”的含蓄表达。作品以“共生式”的造型(两个个体融于同一泥柱),暗喻那个年代爱情与生活的绑定关系:没有外放的浪漫,却以“相互支撑”的姿态,把爱织进岁月的褶皱里,是烟火人间里“平淡却厚重”的情感标本。

 它并非对“相爱”的直白歌颂,而是以泥土的温度,定格一个时代里“爱得克制,却爱得长久”的情感底色。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王熙童 

图片

作品名称:《童真·伴》

作品简介:

该作品以泥塑为材质,塑造了一个孩童怀抱玩偶的形象。孩童的卷发、圆润的体态以及手中紧紧相拥的玩偶,都被细腻且富有质感的泥塑语言所呈现。整体风格纯真质朴,通过对孩童与玩偶这一日常场景的艺术化表达,传递出孩童世界的纯粹与温暖,是对童真时光的一次生动艺术定格。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张斯琪

图片

作品名称:

《半遮面的群体窥欲》

作品简介:

“半遮面”对应雕塑形态,呼应群体窥私时的伪装性,“群体窥欲”点出社会中集体性的窥探心理,“瘪嘴”藏于其中,暗示默许与纵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魏旭

图片

作品名称:《普洁》

作品简介:

这尊雕塑凝固了蒙古女孩普洁的生命瞬间——高原阳光在她颧骨投下柔影,凌乱发丝与破旧袍襟记录着风沙的痕迹。她凝视远方的眼眸里,盛着草原儿女特有的坚韧,也藏着现代文明冲击下游牧文明的淡淡迷雾。2004年纪录片《蒙古草原,天气晴》让世界记住了这个生于马背、归于草原的灵魂。创作者以粗粝泥土塑形,刻意保留手指抚过的温度,让观者在冰冷材质中触摸生命的炽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刘竞文

图片

名称:《炎魂·烬明》

作品简介:

该泥塑以火焰与人物灵魂的融合为核心表达,火焰的狂舞形态既象征着炽热的生命力,又隐喻着内心的激情与抗争精神。人物面部的坚毅神态与额间细节,传递出突破束缚、于烈焰中觉醒的意志,底座的纹理则暗含着在磨砺中扎根、于灰烬里新生的哲思,整体旨在塑造一个在火之洗礼中淬炼本真、彰显不屈魂灵的艺术形象,探索“毁灭与重生”“激情与坚守”的深层精神联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王佳琪

图片

名称:《红星·青春》

作品简介:

这是一件以革命年代青年战士为原型的泥塑胸像作品,通过质朴的泥料质感与写实的塑造手法,还原了青年战士的形象:帽檐上的红星是信仰的标识,简练的军装线条里藏着时代的坚韧,而眉宇间的平和与坚定,既刻画出个体的青春模样,也凝练了一代青年为理想奔赴的精神底色。这件作品的灵感,源于对“青春与信仰”的共鸣:偶然翻阅革命年代青年战士的老照片时,被他们年轻却笃定的眼神触动——十七八岁的年纪,既带着少年的澄澈,又有着超越年龄的坚毅。我想用最朴素的泥料(保留泥塑原生的肌理、未做过多修饰),还原这种“不加滤镜”的真实:帽檐的红星不是符号化的装饰,而是他们青春里最亮的坐标;军装的褶皱、面部的线条,都尽量贴近那个年代青年的状态——没有刻意渲染苦难,而是聚焦“青春本该有的样子,因信仰而更有分量”。就像泥土本身的质感,平凡却能塑起最坚实的轮廓,这些青年战士的青春,也在朴素的选择里,长成了时代的脊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申晋博

图片

名称:《罗马》

作品简介:

这件泥塑自塑像,刻意追寻着古希腊大理石雕塑的质感。我用湿润泥土的瞬间塑性,去对话千年的永恒石光。试图在古典美学的静穆与和谐中,安放一个现代灵魂的自我审视。它是我与时间、与艺术史的一次沉默对话。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乔佳乐

图片

名称:《Rain》

作品简介:

这座雕塑着力塑造人物在下雨天略带忧郁、沉静孤独的神态,通过面部线条和眼神的刻画,传递出一种孤独内敛的情绪,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关注,试图通过泥塑呈现其复杂的情感状态

通过泥土的肌理和造型的塑造过程,体现在创作时的专注,每一处细节的雕琢都饱含着对塑造对象的重视,是将自身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感受融入泥土的过程,蕴含着创作时的认真与热爱。作为肖像泥塑作品,它也是在雕塑技法与艺术表达上的探索尝试,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流露着对雕塑艺术语言的探索热情,通过泥土媒介尝试突破造型的边界,表达对人物形象艺术化呈现的追求。

图片
图片


图片

杜金科

图片

作品:《自卑》

作品简介:

这件泥塑我在我看来,不仅像我自己,也像大多数人一样外表装作强大,内心却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不敢正视对方,只能用挑起的嘴角和不屑的眼光展现来逃避自己的内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李泉峰

图片

作品名:《嗔》

作品简介:

这件泥塑作品以“嗔”为核心表达,聚焦人物面部与颈部的肌肉张力,通过粗犷的泥塑语言,刻画出因情绪激荡而紧绷的神态——眉骨蹙起、脖颈青筋隐现,将“嗔”所蕴含的怨怒、不满情绪具象化。

创作者李泉峰以传统泥塑技法为基,又融入现代雕塑的写实表现力,在泥块的堆叠与雕琢间,捕捉人性中“嗔”的瞬间状态,既呼应佛教“贪嗔痴”之文化内涵,又以当代艺术语言引发观者对情绪张力与人性本真的思考,展现出雕塑艺术在情绪表达与精神剖析上的独特力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END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美术学院2023级书法学专业《艺术考察》结课...
  • 中央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
  • 天津美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西安美术学院
  • 鲁迅美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Copyright © 2015-2020 Jice90.COM 美术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新区云谷大道(云谷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