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September.
山水画写生1
2024级中国画班
结课观摩展



王诗茵
在这片没有具象参照物的草原上,我第一次跳出“复刻景物”的惯性——晨光中牧草的明暗层次随风向流动,暮色里敖包的轮廓在云霞中渐变,这些瞬息万变的“非标准景致”,倒逼我打破固有的构图逻辑,学会用色彩关系定义空间,用笔触节奏捕捉风的动态。用水墨来表现天空山川的变化。这场写生终会落幕,但它在我心里种下了对“专业”的新认知:真正的绘画专业能力,是既要手握精准的技法工具,更要怀揣感知世界的敏锐心,让每一笔色彩都扎根于真实的体验,让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吴浩然
山水画是每一个国画学生学习国画体系的核心课程,也是传统国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本次山水画写生的过程,不仅仅是感受大自然,更是锻炼笔法与思维的机会。从中,我学会了将现实中的问题代入思考、再转化为创作思路的思维过程,也提升了在有限环境中提取有效创作素材的能力。


李谨安
本次草原写生,我深入捕捉草原“天高地阔”的气韵,以水墨浓淡表现云层流动与牧草起伏,尝试用留白还原天际线的辽阔。过程中,我在干湿墨法把控、近景牛羊与远景地平线的层次处理上有新突破,但对草原风的动态笔触表现仍需加强。此次实践让我更懂“外师造化”,为后续创作积累了鲜活素材。


武思佳
为期半个月的写生课程结束,心中满是不舍与收获。我们走出画室,将清晨的阳光、傍晚的云霞、山间清风与市井烟火都化作笔下素材。曾为捕捉光影追逐太阳,也为构图反复斟酌。感谢老师悉心指导,总在困惑时指点迷津;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画技,更教会我们用眼睛发现美、用心灵感受世界。


徐浩然
通过这一个月的山水写生,让我初步学习到国画中山水的画法,也让我学习到怎么用国画的语言去表现画面,让我明白国画观察方法的不同,在写生中构图问题和笔墨运用的重要性,期待下次学习。


杨忆晨
背着画具去户外写生,才算真的跟自然对上了话。
一开始我总死磕“画得像”,结果山是硬的、树是僵的,一点灵气没有。直到看见晨雾绕山,墨在纸上晕出虚虚实实的层次,才懂写生不是复制,是抓那股活劲儿。
后来我照着石头纹路用披麻皴,跟着树枝长势画蟹爪枝,淡墨画远山、浓墨点树叶,忽然就明白老技法都是从自然里磨出来的。现在每次写生都有新感觉,也慢慢找到自己画画的舒服路子了。


杨琪瑄
通过此次写生方知北国风光非仅“壮阔”二字可概,今直面草原的无垠、戈壁的苍茫、林海的深邃,才悟中国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真谛。以披麻皴表现沙丘的肌理,用泼墨点染牛羊的野趣,借留白再现天地的辽阔。风里的沙、山间的云,皆成为笔下生动的气韵。此次写生不仅提升了笔墨造型能力,更让我懂得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在传统与现实间找到自己的绘画语言。前路漫漫,我将带着这份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悟,继续探寻中国画的意境之美。


李珮宁
铺开最后一张画纸,笔尖蘸取斑驳的色彩,这趟风景写生课悄然走向尾声。
曾经,我们追光逐影,在山腰,在草原捕捉光影。突如其来的阵雨,都成了独特的记忆。老师总说:“不要只画你看到的,要画你感受到的。”从最初笨拙地描摹形状,到学会让山风拂过笔触,让溪流在色彩间歌唱——我渐渐明白,写生不是复制风景,而是与自然对话。
那些独自面对旷野的寂静时刻,教会我真正的创作源于内心的触动。结课不是结束,而是带着这双重新学会观察的眼睛,去看见生活里每一个动人的瞬间。
感谢这段时光,让我在调色盘的交响中,找到了与万物共鸣的温柔。


多兰
我非常喜欢这次写生课程,写生对我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不用画的跟别人一模一样,按自己的走。享受自然风景给我的感觉,正蓝旗就是给我那种很安逸,很平静,可以什么都不用管,没有任何烦恼的感觉我很喜欢,然后把这种感觉画出来,不过我的技法不熟练,以后会多多练习的。


狄红霞
蓝旗写生课上,水墨描摹丘壑烟云,从形似到神追,懂了古画笔墨是自然的诗化,也在浓淡干湿间,寻得自己与山水的笔墨共鸣,收获颇丰。


李渊
写意山水,“意”字在先。看山不是山,是把峰的雄、岭的缓、谷的幽揉进心里,再用笔墨放出来——浓墨点主峰,淡墨晕远山,留白当云当水,比画得像更重要的,是画出山水的“气”,画写意山水,也是和自然对话。有时对着山坐半刻,没下笔却懂了:远山该淡到几乎看不见,近石要留几道皴纹显沧桑。最后画成的,不只是纸上的山水,更是那一刻和自然相融的心境。


郑好
这门写意山水写生课让我受益匪浅。从笔墨技法到构图立意,老师的耐心指导让我逐渐领悟了中国画的韵味与精神。外出写生时,我学会了用心观察自然,将草原的意境融入画作。每一次落笔都是一次与自然的对话,也是一次自我修行。感谢这个课程让我看到了不同于家乡的美景,也让我体验了不同的绘画风格,今后我会继续探索,进一步加强技法的练习,为下一次写生做好准备。


徐浩茸
合上画夹,才发觉这门课画的不只是山水花鸟,更是学会用笔墨与传统对话——每一笔皴擦点染,都是与古人、与自然的一次温柔相逢。
从握笔不稳到能勾勒出几分意趣,中国画课教会我的,远不止技法:是慢下来观察的耐心,是留白里藏着的东方智慧,这是最珍贵的收获。
结课不是终点,而是带着笔墨的温度重新看世界的起点——往后见花开、观云起,眼里会多一份“可入画”的欢喜,心里会存一份“能下笔”的底气。


祁慧聪
初见草原时,文字里“天苍苍,野茫茫”的描述有了具象模样——云层低得像要垂落进草甸,风掠过的地方,绿色波浪连向天际,这种“无边界”的辽阔,让笔尖最先学会的是“留白”,不再执着于填满画纸,而是用线条留出走马与风的空间。


冯晶
山水写生课落幕,回望时满是收获。从初对山石不知如何落笔,到能以皴擦点染捕捉山水气韵,不仅精进了技法,更真切悟到国画“外师造化”的真谛,这段与自然、笔墨相伴的时光,会一直助力我在国画路上走下去。


英明
这段写生时光,让我真正走近了山水。从对着山石不知下笔,到能勾勒出树的姿态、山的轮廓,每一笔都是成长。谢谢老师的耐心指导,也难忘和自然相处的日子。未来我会继续练习,把看到的山水之美,藏进笔墨里。


宝劳尔
蹲在溪畔写生,指尖蹭到草叶的潮气,才懂笔墨不该硬抄山石模样。看云影在宣纸上随日头移,忽然明白:蘸的是墨,藏的是风的软、光的暖,纸上的景,早不是眼前的复刻,是心里攒下的那点草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