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在文章、讲话中总结阐述的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同心声
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党组织的民族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是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建立的
内蒙古是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
内蒙古工作中出现的重大偏差都是党中央帮助纠正的
内蒙古新时代的发展成就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和指引下取得的
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
★ 赢得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从党培养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创建边疆民族地区第一批党组织开始,内蒙古地区的先进分子就坚定了理想信念,团结内蒙古各族人民走上了紧跟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的道路。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全民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关系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关键时刻,是中共中央把握趋势、控制局势,直接领导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 1948年10月,内蒙古人民解放军骑兵第一师在辽沈战役黑山阻击战中英勇冲锋 此时,内蒙古各族人民就已经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有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共求解放,内蒙古才有前途和希望。正如1947年4月27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向毛泽东、朱德发出致敬电所述,“感谢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古摆脱了民族压迫,实现了民族平等,并深信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内蒙古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那个时候,内蒙古各族人民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在解放区实行民主改革、社会改革,人民群众节衣缩食,把大量的粮食和牛、马、羊送往前线,以源源不断的人力和物力支援解放战争;骑兵部队听党指挥,积极参加东北战场和华北战场的攻势作战与战略决战,同全国人民一道夺取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围绕党的主要任务,内蒙古各级党组织和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团结建设新社会。内蒙古自治区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成功实践了民族区域自治,创造性地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的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经验,树立了榜样。内蒙古每年提供大批粮食、木材、牲畜和畜产品用于国家建设,书写了“最好牧场为航天”“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 内蒙古人民识大体,书写了“最好牧场为航天”的壮丽篇章。1958年,党中央正式批准在额济纳旗建设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实验靶场——东风航天基地。为了支持国防事业,额济纳旗300多户1400多名牧民主动克服困难,搬迁到140公里之外重建家园。在之后近十年,这些牧民三迁牧场,谱写了“舍小家顾大家”的动人乐章。聂荣臻曾说,“额济纳旗人民为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额济纳旗建立起来的东风航天城创造了多个 “第一”: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第一艘载人飞船……在中国航天史上写下壮丽诗篇。 1958年5月,额济纳旗牧民搬离原住地 位于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的航天着陆场始建于1999年,1999-2016年,神舟一号至神舟十一号飞船都在这里安全着陆。位于额济纳旗的东风着陆场于2016年开始启用,2021-2023年,神舟十二号至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都在这里安全着陆。2003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向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赠送锦旗,上面写着“飞船从内蒙古升空航天员在内蒙古着陆”,感谢内蒙古各族人民为祖国航天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2003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向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赠送的锦旗 内蒙古人民有大爱,留下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1959-1961年,全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上海、江苏、安徽等地被政府收养的几千名孤儿因为粮食不足,面临营养不良的威胁。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本着为党分忧、为民纾困的使命担当,作出接收安置南方孤儿的决定。1960-1963年,内蒙古先后接纳了约3000名孤儿,这些孤儿被称为“国家的孩子”。当时的内蒙古,虽然也经受着经济困难的严峻考验,但内蒙古各族群众主动担起这份责任。年迈的额吉(母亲)、中年妇女、新婚夫妇,有的骑着马,有的赶着勒勒车,长途跋涉、争先恐后前来收养这些“国家的孩子”。为了更好地保障幼儿的健康和安全,各盟市的育婴院招收和训练了一批保育员,主要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身体健康的青壮年妇女,都贵玛就是其中一员。1961年,年仅19岁的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牧民都贵玛被分配到四子王旗保健站,抚养旗里刚刚接收的“国家的孩子”。这些孩子最小的刚刚满月,最大的也才6岁。都贵玛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常常不眠不休。孩子生病了,她冒着凛冽的寒风和被草原饿狼围堵的危险,深夜骑马奔波几十里去找医生。在她的悉心照料下,28个孩子没有一个因病致残,更无一人夭折,在那个缺医少药、经常挨饿的年月,堪称奇迹。2019年9月,养育了28名“国家的孩子”的都贵玛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都贵玛和她抚养的“国家的孩子” 在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哈英哈瓦尔公社,蒙古族妇女张凤仙领养了6个来自上海的“国家的孩子”,给了这6个孩子一个温暖的家。6个孩子均长大成人,其中2人考上了大学,2人参军,2人成了国家职工。这样感人的事迹还有很多,几十年过去了,“国家的孩子”都已长大成材,他们用汗水和成绩回报养育过他们的土地和亲人。这段流淌着民族大爱的历史佳话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丰碑上。 1983年,张凤仙夫妇与抚养的6个孩子及孙辈们一起留下这张珍贵的全家福 党中央充分肯定内蒙古经济社会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成就,周恩来称赞内蒙古为模范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周年之际,周恩来致电祝贺,希望内蒙古自治区永远成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良好榜样。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0周年之际,国务院贺电指出,内蒙古自治区已经成为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好榜样。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之际,中央代表团团长陈锡联指出,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和发展,为我党在全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对维护祖国的统一,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保卫我国边防,起了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