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级雕塑班《木雕公共艺术》结课观摩展
前言
《木雕公共艺术》课是雕塑的基础课程。如同一扇窗,让大家得以窥视木雕艺术的深邃世界。从最初对木雕工具的陌生,到如今能运用自如;从面对木材时的茫然,到赋予它们独特的形态与灵魂。我们一起在木屑纷飞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在精雕细琢里领悟耐心与专注的力量。
木雕,不仅仅是刻木成物,更是一场与自我、与传统、与自然的对话。每一道刻痕,都是你们努力与思考的见证;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你们的创意与热情。如今课程虽近尾声,但希望木雕带给你们的感悟与收获,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持续闪耀,愿你们带着这份对木雕的热爱,继续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让木雕艺术的火种在心中永不熄灭。
在课程学习期间,同学们认真、努力地完成课上课下作业,不断探索、深入,在木雕刻画表现与对艺术的认知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希望同学们能够始终秉持着对艺术的热情,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深耕探索。
指导老师:贾有光
时间:2024年11月
观摩记录
学生作品
孙第祎
通过学习木雕公共艺术课,从刚开始的选木头到开大荒再到精雕细琢。每一步对刚入门的我都非常的困难在经过几周的学习,我对木雕有了更深的见解和认知木雕相比于之前学过的泥塑有很大的区别并且我个人感觉木雕更有难度。需要对形体和体块有更深刻的认识,在雕琢木头的过程是很辛苦的,但是当看到自己的作品从一块木头到一件作品的蜕变自己也是十分开心的。
《消防员》
郝家骏
木雕公共艺术课:镌刻时光,感悟匠心
在木雕公共艺术课上,我第一次拿起刻刀,与木材对话。每一刀的雕琢,都是在叩问木之灵魂;每一丝纹理的浮现,都是时光与技艺的交织。
木材的天然瑕疵曾让我懊恼,但当我将其融入创作,却发现那正是自然赋予作品独一无二的印记。从设计初稿时的天马行空,到雕刻时因力度掌控不佳而产生的挫败感,我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成长。看着手中的木料逐渐有了形状,从粗糙到精致,仿佛我的浮躁之心也被一同打磨。
这门课不仅让我学会木雕技艺,更让我懂得尊重材料、耐心坚持。木雕,是在木头上写诗,每一件作品都是对生活的礼赞。我愿将这份匠心带入生活,雕琢未来的美好。
《静坐的肥猫》
董博豪
投身木雕创作的这段时间,感触颇多。起初只当是摆弄木头,上手才知步步艰辛。选料就是门学问,木材纹理、质地各有脾性,疤结多了造型受限,太松软又撑不起精细雕琢,挑到合适的料子全凭经验与运气。
绘图设计也不轻松,要贴合木料天然走势,构思稍有偏差,成品就缺了灵气。雕琢时,木屑纷飞,刀凿在手中颤巍,稍一分神刻歪了线条,补救起来费时费力。打磨更是考验耐心,从粗粝到光滑,砂纸换了一轮又一轮。
不过,当一尊木雕人像在手下逐渐成型,眉眼清晰、衣衫灵动,木头独有的温润质感衬出古朴韵味,此前的苦累都化作满心欢喜。木雕于我,是与木头对话、和岁月较劲,往后我仍会怀揣敬畏,雕出更多有灵魂的佳作。
《沉思的猴子》
李梓涵
创作《伙伴》这件马与小女孩相处的木雕作品,让我深刻领悟到了和谐与共生的美妙。在雕刻的过程中,我细致入微地捕捉了马儿的温顺眼神与小女孩的纯真微笑,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仿佛是大自然中最动人的风景。每一刀下去,不仅是在塑造形态,更是在木材的纹理与色彩中,缓缓注入情感与生命力。
这次创作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学会了如何将个人的情感融入作品之中,让木雕不再仅仅是冷冰冰的材质,而是成为了一个有灵魂、有生命、有情感的艺术存在。《伙伴》不仅是我技艺的展现,更是我对生命间纯真情感的颂歌,它教会了我艺术创作的真谛——用心去感受,用爱去创造。
《伙伴》
程鑫航
我做的木雕作品名叫《山海经-孟极》,当我拿到木头材料时,我就构思好了要做山海经题材,通过木头的质感来表达山海经动物的古朴神秘,学习过木雕以后,我体会到了木雕的快乐,也明白了木雕的辛苦之处,通过这次的尝试,我有信心未来的木雕作品会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好,更会多多尝试使用木头材料做雕塑。
《山海经.孟极》
杨瀚驰
通过本次木雕课的学习,使我对雕塑材料的多元性,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以及通过了本次的学习使我对雕塑板块的认识也拥有了独特的看法,接触这种与以往不同的材料,塑造方式。
通过这次的学习与思想感悟,使我学会了更加多元化的塑造手法以及思考模式,本次的木雕课程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在刀具与木块的碰撞当中,在下刀之前的思考当中都使我获取了新的思想与感悟,同时也让我深刻理解到合理性,有周期性的去计划去执行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同时也要感谢老师的悉心教导,有针对性的去根据不同的问题给予不同的方案,正因如此,我也才能够更好地深刻的去了解这门课程的意义,感谢老师的辛苦付出。
《丑角》
姬欢兰
参加木雕课,是一次难忘的艺术修行。
从挑选木材开始,便如同与自然对话,感受每一块木料的独特质地与纹理。课堂上,老师的示范如同一盏明灯,那些关于浮雕、圆雕技巧的讲解,让我对木雕有了全新认知。当自己拿起刻刀,在木材上小心翼翼地雕琢时,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艰辛与乐趣。
每一刀的刻划,都需要精准的力度与角度控制,稍不留意就可能前功尽弃。然而,正是在这种不断尝试与修正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木雕艺术的精髓——耐心与专注。看着手中的木料慢慢变成有模有样的作品,那种成就感无法言喻。木雕课不仅让我掌握了一门手艺,更磨炼了我的心性,让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艺术港湾,沉浸其中,感受木与心的交融。
《至此青绿》
王铭
接触木雕以来,我仿若推开一扇古朴雅致的艺术大门,沉醉不已。从挑选合适木料起,便要斟酌纹理、质地;操刀时,更是全神贯注,稍一分心,线条就歪了、造型便毁了。 起初,作品粗糙笨拙,我满心沮丧,好在没放弃。慢慢地,能顺着木纹精心雕琢,让花鸟鱼虫跃然木上。这过程,浮躁被磨平,耐心愈发坚韧。木雕,不仅是塑造木头,更是雕琢心境。它承载着传统匠艺之魂,我愿继续研习,让这份技艺在手下传承、焕新接触木雕以来,我仿若推开一扇古朴雅致的艺术大门,沉醉不已。从挑选合适木料起,便要斟酌纹理、质地;操刀时,更是全神贯注,稍一分心,线条就歪了、造型便毁了。 起初,作品粗糙笨拙,我满心沮丧,好在没放弃。慢慢地,能顺着木纹精心雕琢,让花鸟鱼虫跃然木上。这过程,浮躁被磨平,耐心愈发坚韧。木雕,不仅是塑造木头,更是雕琢心境。它承载着传统匠艺之魂,我愿继续研习,让这份技艺在手下传承、焕新。
《兔子》
李泽鑫
走进木雕公共艺术课,仿若踏入一片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创意天地。
初触木雕工具,那份生疏与好奇并存。在老师耐心讲解下,逐渐掌握技巧,每一刀的雕琢都是与木材的深度对话。看着木屑纷纷落下,粗糙的木块慢慢有了形状,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木雕公共艺术独特之处在于,它走出展馆,融入大众生活空间。城市街角的木雕作品,或灵动或质朴,为喧嚣增添一抹宁静与温情。这门课让我明白,木雕不仅是个人技艺的锤炼,更是赋予公共空间灵魂的善举。在传承古老工艺的同时,为人们营造出富有艺术气息的生活场景,使艺术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与陪伴,我也由此对木雕艺术的社会价值有了更深的感悟。
《石居.野云》
乌嘎
木雕公共艺术课:镌刻时光,感悟匠心
在木雕艺术课中我学习到了很多,相对的遇到的问题也是很多,木料加工,处理都遇到了难题不过我发现只有抱着坚持不懈的态度,才能将一件作品完整的塑造,处理出来。
在草稿设计方面我拥有很多想法可是却一一碰壁,后来我发现,和木料符合条件才能做出精致作品,不要好的只要合适的这才是对的。
在最后我很高兴能够做出我的第一件木雕作品,不仅是提升了我的造型塑造水平,也是学习到了以减法来雕刻造型,当我完成作品时候那块“木头”仿佛拥有生命一般纯粹而美丽,往后我会一直坚持不懈为雕塑创作投身。
《摔跤手》
张怀远
木雕课整个过程让我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乐趣和挑战。 首先,课程内容安排得十分合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从简单的工具使用和木材选择开始,逐步进入了雕刻技巧的学习。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木雕的基本要领。
其次,实际操作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木雕艺术的魅力。手持刻刀在木头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看着一块普通的木材逐渐变成艺术品,这种创造的过程让我感到无比的成就感。同时,这也锻炼了我的耐心和细致入微的能力。
此外,这次木雕课中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在一起交流技巧、分享经验,互相学习、互相鼓励。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倍感温馨。
然而,木雕课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有时候,因为一个细微的失误可能导致整个作品的效果大打折扣。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需要学会保持冷静,分析问题所在,并尝试寻找解决方法。这种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成长经历。 总的来说,这次木雕课程让我收获颇丰。我不仅学会了一门新的技艺,还体验到了艺术创作的乐趣。同时,锻炼了耐心和细致入微的能力。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挑战,但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走上了艺术创作的道路。
《渐入佳境》
徐志鹏
参加木雕公共艺术课,为我打开了一扇独特的艺术之窗。
课堂上,看着一块块原木,想象着它们即将变身成富有魅力的公共艺术作品,心中满是期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木雕的基本技巧,从简单的线条勾勒到立体形状的雕琢,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与惊喜。当亲手将木材刻出纹理与轮廓,仿佛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生命力被释放。
这门课程不仅让我掌握了木雕技艺,更让我体会到公共艺术的魅力。木雕公共艺术可以装点城市空间,让冰冷的建筑与自然材质相融合,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它拉近了艺术与大众的距离,使每个人都能在日常中触摸到艺术的温度,在木雕的世界里,我领悟到艺术创作的乐趣与价值,也更加珍惜传统工艺所传递的文化内涵。
《儒林书生》
乌雨桐
踏入木雕公共艺术课的天地,犹如开启一场匠心与自然的奇妙邂逅。
起初,面对原木,我怀揣着敬畏与期待。在老师的悉心传授下,学会运用各种刀具,从锋利的平刀起坯,到圆刀精修细节,再以三角刀刻画细腻纹理。木屑飞溅中,木料从毛糙逐渐变得精致。“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木雕讲究依木材纹理顺势而为,在保留天然韵味的同时彰显技艺。
木雕公共艺术的魅力非凡,它将作品置于公共场所,打破艺术与大众的隔阂。那些街头巷尾的木雕,或展现地域文化,或传递人文关怀,让路人在不经意间感受艺术的温暖与力量。这门课使我领悟到木雕不仅是塑造形态,更是在公共空间中编织文化纽带,让艺术之美在生活中流淌、传承,让我对其蕴含的文化传播价值有了深刻认知。
《禅心如水》
鲍斯琴高娃
木雕比泥塑更强调整体的构思,从抽象形变成具象形需要把形体的走向和如何按部就班的下料规划在脑子里。本课程对我来说是个很好的体验,在尝试新事物的同时把自己认知里的东西进行反复修改,否认再确信。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意识到应对自己和作品更精进。
《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