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艺术学院欢迎您!
德 高 艺 美 智 圆 行 方

公共课教学部举办“审美:走向心富”学术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18-05-23 10:59:03  作者:张巍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7月15日上午9:00,受公共课教学部的邀请,我院副院长宋生贵在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审美:走向心富》的专题讲座,公共课教学部全体教师到场聆听,李欢喜主任主持讲座。
  宋生贵教授从“读书是我获益无尽的财富,教书是我终身不二的职业”谈起,讲述了作为独立思考的个体如何对待心灵、找到心安之所的问题。在其散文随笔选《走向心富》中,他提出了具有原创性的“心富”一词,关注人的心灵富有与物质富有的关系,提出审美是到达心灵富有的途径和方式。
  讲座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幸福说起”,宋生贵教授提出“美是顶天立地的”,结合西方著名哲学家的相关论述阐明了美学的重要性,辨析了美、美学和审美三个美学术语,提出了“福莫大于心富”的观点,结合当前大众文化中的恶俗影视作品,指出审美和幸福一样,是随个体状态和心态的变化而变化的。
  讲座的第二部分是“美在身边——美在心间”,宋生贵教授阐明了感觉与领悟的重要性,强调写作要有感而发,有大感触写大文章,有小感触写小文章,积极将自身的感觉与领悟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有所收获。
  讲座的第三部分是“发现美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宋生贵教授从一滴水谈起,认为美感是一种独特的发现,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通过分享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和对经典艺术作品中的审美发现,并结合其书法作品的创作感悟,提出审美可以扩展人的感知与想象,从而进入更宽广的自由境界,审美发现可以使审美者与审美对象有精神上的联系,使其心灵得以感应与托寓。
  讲座的第四部分是“审美:走向心富”,通过列举影响审美和幸福的一些现象以及现代人的种种怪状,如匆忙急躁、占有欲过强、攀比心过重等,又如物质生活富足但精神生活却十分匮乏,宋生贵教授指出物富并不等于心富,现代人应当选择有节奏的人生,如同一幅绘画作品中的“留白”,既不可或缺又别有意味。
讲座结束后,在与教师们的交流讨论中,宋生贵教授谈到了读书对于子女教育和成长的重要影响,又谈到了做学问与做行政工作的关系,提出做学问要找好基础,下足功夫,保证时间,慢慢积累,找对方法。
  本次专题讲座系2015年公共课教学部夏季学期教学工作坊系列活动之一,公共课教学部夏季学期教学工作坊既包括专家讲座、读书沙龙、教学研讨等学术交流活动,也包括听专场音乐会等艺术实践活动,其宗旨是将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融通互动,启迪思考文化课教学之本质与特色,切实提升我院公共通识课程建设质量。
  宋生贵简介:笔名“一村”,美学家、文艺评论家、作家,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内蒙古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文艺论坛》杂志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艺术分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评审委员会通讯评委,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理事,全国文艺美学研究会副会长。荣誉称号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内蒙古自治区“四个一批人才”,内蒙古自治区“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草原英才”工程创新人才团队带头人等;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突出贡献奖”,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等人才奖项。
  主要从事文艺美学、民族艺术研究与文艺评论,同时涉笔文学创作。已出版学术著作、散文作品集、书法作品集19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学术与创作成果奖32项。
  代表性著作有《访踪沉思》《艺境采穗》《随感集》《塞上风景》《诗性之魅:艺术美学新论》《当代民族艺术之路:传承与超越》《诗意梦寻》《文眼观艺》《走向心富:宋生贵散文随笔选》《悟与书:宋生贵书写作品选》等。

 

1.jpg

活动现场

微信公众平台
版权所有 内蒙古艺术学院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大街101号 备案号:蒙ICP备17004919号-1 浏览总量 本月浏览总量 今日浏览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