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 星期一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内蒙古艺术学院首页
首页 > 学术平台 > 内蒙古民族音乐传承驿站

内蒙古民族音乐传承驿站

发布时间:2018-07-26 16:06:07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一、传承驿站

传承驿站是内蒙古传统音乐声像资源库建设项目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院提供专门住处和办公地点,每年请56位优秀的民间艺术家,珍贵乐种的传承者,临时到我院进“站”工作。进站期间的工作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系统的录音录像,充实资源库;二是对进站艺术家进行系统的口述史研究和其它研究;三是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对其技艺和曲目进行传承;四是符合条件者纳入到“内蒙古民族音乐典藏”系列出版计划中,出版演唱(演奏)专辑。

图片1.jpg

内蒙古民族音乐传承驿站是资源库建设系统工程中的常设机构。一方面不断把具有精绝技艺的民间艺术家请进驿站,进行传承和研究,另一方面则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关注濒危乐种、珍奇乐种的传承人,如有必要,采取应急措施,将他们直接请进“驿站”,及时进行抢救、保护、传承。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民族音乐传承驿站于20117月挂牌成立,有专门的工作站地。至今,已请至今已有四胡艺术大师、蒙古族四胡国家级传承人吴云龙,乌力格尔自治区级传承人特木热,著名叙事民歌手敖木敖、蒙古族长调自治区级传承人陶克套夫、长调民歌传承人巴德玛色楞、好来宝手阿由力贵,著名说唱艺人,乌力格尔自治区级传承人扎拉森、蒙古三弦传承人白音通拉嘎、民歌手海青、蒙古族四胡自治区级传承人伊丹扎布,民歌手、青年说唱艺术家布仁巴雅尔、科尔沁长调民歌传人白音都冷以及达斡尔族民歌手金树林、郭秀林,鄂温克族民歌手娜仁其其格,鄂伦春族民歌手关金芳、乌珠穆沁长调传承人西日夫、乌珠穆沁马头琴传承人尼玛等多位优秀民间艺术家到站工作。传承驿站在民族音乐传承与研究方面作出的成就和集搜集资料、理论研究、学习传承、展示宣传为一体创新型工作模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至2015年已有67名传统音乐家进站工作。其目的是请优秀的民间艺术家、珍贵体裁、濒危体裁和风格的传承者,进“站”工作,进行专门的传承,并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进行专题研究。传承驿站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关注濒危乐种、珍奇乐种的传承人,如有必要,采取应急措施,将他们直接请进“驿站”,及时进行抢救、保护、传承。

传承驿站录制保存了一些艺术大师的珍贵资料以及大量珍贵体裁与曲目。如,蒙古四胡艺术大师吴云龙资料的系统录制和收藏;民间说唱艺术家、民歌手特木热珍贵演唱的录制与收藏;阿拉善和硕特、土尔扈特、喀尔喀三种风格老歌手声像的录制与收藏;使鹿鄂温克传统音乐重要传承人玛妮珍贵资料的录制与收藏;黑龙江鄂伦春族传统音乐重要传承人关金芳珍贵资料的录制与收藏;科尔沁四胡艺术家、叙事民歌手伊丹扎布百余小时资料的录制与收藏;著名说唱艺人扎拉森200余小时声像资料的录制与收藏;乌珠穆沁长调民歌手陶格涛、巴德玛斯楞、西日呼珍贵资料的录制与收藏等。其二,活态传承效果显著。如,学院已经为阿拉善民歌手、国家级传承人巴德玛,专门招受阿拉善民歌方向专业本科生6名,并安排1名长调教师进行活态传承,在区内外引起极大反响;巴德玛所传阿拉善传统马头琴演奏技艺及传统曲目,已为青年教师额尔敦布和、萨其日拉全面传承。四胡大师吴云龙,在站期间向苏雅、纳·格日勒图等教师以及四胡专业本科生进行系统的学习,其代表性曲目,得到较好的传承;伊丹扎布在站进行为青年教师、本科生、硕士生传授技艺,成效显著。其三,孵化课题。驿站工作进已经孵化了大量的研究课题,尤其对青年教师、研究生、本科生,课题选择的重要资源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根据选择进站艺术家或其所传承体裁、曲目作为研究课题,在传承驿站中直接完成研究项目,如,苏雅《个体·传统与新视界——吴云龙四胡艺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即将出版),吴云龙先生年事已高,所有调查采访,采集整理工作都在驿站完成。另外,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以及线索,选择民间艺术家进站工作。如,科尔沁民歌传承人白音都仍进站,乌珠穆沁民歌手陶格涛、巴德玛斯楞、西日呼等,都是在前期田野调查时发现并根据课题需要引进的。其四,直接成果。传承驿站进站艺术家,已经出版9套民族音乐典藏系列光盘,仍有6种正在编辑当中。进站期间的工作 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录音录像

图片2.jpg

2.口述史研究和其它研究

 图片3.jpg

3.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对其进行技艺和曲目传承

 图片4.jpg

4.进站工作结束时,举行仪式,颁发“内蒙古民族音乐传承驿站特聘艺术家”骋书和“内蒙古民族音乐传承驿站工作证书”,进行展示汇报演出

 图片5.jpg

图片6.png

图片7.jpg

图片8.jpg

图片9.jpg

5.符合条件者纳入到“内蒙古民族音乐典藏”系列出版计划中,出版演唱专辑。

每次进站艺术家的人数和在站时间,根据情况而定。进站形式一般有两种:优秀的老艺术家,一般为单独进站,在站时间也较长,进行系统的录制、访谈、传承。如,吴云龙、特木热、阿由力贵、白音通拉嘎、甘珠尔、陶格涛、巴德玛斯楞等,时间从两周到三个月不等。地方性体裁传承人,按照民俗表演的要求以及传承驿站的条件,团队进站,如,阿拉善民歌手、布里亚特民歌手、呼伦贝尔“三少”民族歌手等。“进站艺术家”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特聘艺术家,根据工作需要在一定时间内进站工作;另外一种是驻站艺术家,签定工作合同,为其安排单独住所,常年驻站工作。如,蒙古族长调国家级传承人、阿拉善民歌杰出艺术家巴德玛,蒙古四胡国家级传承人、科尔沁叙事民歌手伊丹扎布、蒙古族长调乌珠穆沁流派的杰出代表,蒙古族长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莫德格。

图片10.jpg

传承驿站的工作,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下一步,我们正在计划将其与民族音乐传承班、特色班的建设结合起来,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建构。其中,在平台层面上,目前我们在学院院内已经建起巴德玛阿拉善民歌蒙古包和“斡尔阔”学术厅两座蒙古包,尝试按照蒙古族传统习俗和方式来上课传承,唱歌实践,努力探索建立现代学院中民俗场景传承的新模式。

 

附:传承驿站史诗重建实验

本实验工作的认识前提是:基于口传音乐的存在规律和传承特点,艺人与学者合作,研究与应用结合,通过口传元素的激活以及史诗套路的重建,是可以“恢复”和“重建”口传歌、乐、曲、戏种唱奏传统的。重建是指对已失事物的激活、恢复和振兴。对于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重建是一个探索性的实践。

图片11.jpg

英雄史诗在蒙古族音乐文化传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历史悠长,流传广泛。然而,近一个世纪以来,史诗逐渐退出了蒙古人的生活世界,成为千古绝唱。

2003年,我们发现科尔沁史诗艺人齐宝德,并录制了他的唯一一部史诗《铁木尔森德勒把秃儿》。这部史诗是他用胡琴伴奏,以史诗叙述模式与乌力格尔叙述模式结合的形式演唱的。我们从中析离出四首传统史诗曲调以及大量科尔沁传统史诗程式、主题、典型场景、惯用语等,对科尔沁史诗的基本模式进行了了解。2005年,我们又将科尔沁叙事说唱艺人扎拉森请到呼和浩特,录制了他演唱的三部科尔沁史诗,初步进行了回忆编唱、照书演唱以及自由编创演唱三项实验。2006年我们发现史诗艺人布仁初古拉,并将其请到呼和浩特,试图以全面合作的形式对其承载的“十八部蟒古思因·乌力格尔”以及其它3部史诗进行发现、发掘、抢救、保护、传承、研究、激活、恢复、重建的系统性工作。遗憾的是,由于布仁初古拉的去世,整体计划不得不改变。2008年至今,我们通过实验工作,试图将布仁初古拉的科尔沁潮尔史诗进行恢复和重建。分三条线路进行:一是,以专题项目的形式,让口传艺人扎拉森掌握科尔沁潮尔史诗的演述模式,让他恢复演唱;二是,让布仁初古拉唯一弟子成格乐通过师傅留下的文字、声像等资料,进行恢复演唱;三是,民间史诗演唱传统的恢复,包括两点:一方面,与科左后旗合作,实施官方——民间——研究单位合作的科尔沁史诗恢复与生存生态重建计划;另一方面,将科右中旗年轻艺人白其山合作,进行“实验室培育——民间生态重建”的实验。

 

12002—2006——英雄史诗的激活实验

 图片12.jpg

22006 ——2015扎拉森英雄史诗的恢复实验

 图片13.jpg

32014——至今蟒古思因乌力格尔恢复实验

 图片14.jpg

图片1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