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晗 : 岁月的回忆
发布时间:2018-10-10 17:15:3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岁 月 的 回 忆
王 晗
穿在记忆长线中的往事,总让人挥之不去,那些感慨也都印在过去的岁月中。
与许多献身于艺术学院发展建设,培养了无数艺术人才的老教师一路走来,他们的精神和品德也曾激励着我要与他们同行。从祖国各地支边到内蒙古艺术学校的老教师中,当时的王慈、吴葆娟只有十八九岁,且不说她们是如何满腔热忱地同老一辈老师,共同制定理论课和民族器乐的教学大纲,仅是那种对事业的执著和责任感,那种艰苦创业、以苦为荣的精神就堪称校史的辉煌一页。如今,荏苒的光阴已让他们两鬓斑白,他们无悔一生,洒尽汗水培育了满园桃李,他们的精神和师德也都早已铭刻在几代学生的心里。
我无数次地感受到这种精神的存在。王慈老师没有台上的掌声和鲜花,有的只是奠基者的奉献,然而,学生们却记住了她。学生的成功则是对老师最大的褒奖。有位考到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给我来信写道:“在学校几年里,王慈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她严谨的教学和对学生的负责精神,是我能够考上中央音乐学院的基础之一。”当我告诉王老师时,她只是欣慰地微笑,说道:“老师的幸福莫过于学生的成功。”这看似简单的师生表白,却是蕴藏着一生感恩、一片丹心。
吴葆娟老师是许多师生都熟悉而敬佩的老师。她几十年如一日,不仅培养出无数成功的表演艺术家和教学人才,更是把无私的爱心献给了几代学生,使他们铭记至今。早已是中央音乐学院园号教授、硕导的学生,每年都如期为吴老师寄来一份深深的祝福,感激她当年任班主任的培养之恩。
忘不了曾经的岁月,无论是在教室、琴房、宿舍,还是在操场,总能见到吴老师和学生在一起,凡是学生的问题她都事必躬亲,像似母亲对孩子应尽的责任。春去秋来,已说不清她付出了多少爱心,只有那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感人至深。那种精神是平凡而崇高的。
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常与学生在一起。记得有一年,我和吴老师为当时的器乐一年级学生排了一场“六一”合唱晚会,我 在对面的东门外小学为他们买了红领巾,30多个孩子戴上红领巾,唱着自己的歌,让当时的李兴武副院长也颇为感慨。那时有位叫德力黑的马头琴学生,用他的稚嫩的嗓音唱出心中的“蒙古人”,而今他已在“安达组合”中真正向世人展示蒙古人的民族艺术魅力了。
不久,我也当了班主任,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光,总有吴老师榜样的力量,那是对学生的一份责任。我们班是30多人的器乐综合班,每次班级音乐会,都是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热情高涨。我们还经常组织各种公益活动,带领学生为贫困山区的孩子进行捐助;与李先叶老师声乐班联手到康复医院为荣复军人演出;远足郊游,放眼大自然;每周开班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9年前,40周年院庆时,把各位老师及业已成名的老校友的讲话,在班会上进行讨论学习,我还写了一篇《校庆是纪念也是教育》的文章,发表于院刊。
时光飞逝。现在班里的学生有的已从中央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及我院毕业,有的仍然在中央音乐学院就读硕士生,有的在各大演出团体和学校任职,有的在“黑骏马组合”中担任马头琴乐手,还有6人留校任教。他们在不同的岗位发挥着自己的专长,而他们的精彩又凝聚了许多老师的汗水。每翻出和学生在一起的照片,都是一种美 好的回忆,更为培养他们成才的所有老师所感动,他们的点滴汗水和无私的爱心,都渗透在了学生的成长里程中。
同样有一种精神也让人铭记。1987年,沙痕、吕宏久老师与当时还年轻的张世超、章新建等主编创办了《内蒙艺校》校刊,是他们的责任感和卓识远见,使学院有了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宣传成果,乃至发展到如今年年获奖的院刊……他们的热情和信心,及充满乐观向上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氛围,都深深地感染了我,不禁提笔翻译了一些文章为他们的报刊添彩。之后,沙老师又办起了文学创作班,许多老中青教师都踊跃参加,久违了学生时代的我也练起了习作,每每都得到沙老师的认真批阅指点。那时,是充实愉悦的,精神的收获让人焕发青春,那是因为一代老教师用自己的精神创造了另一种精神。
感慨是一种经历的积累,每想到曾有许多老老师一生默默无闻,把生命的全部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学校,因而得到很多师生的尊重和怀念,我的心总不能平静。
回忆伴随学院走到今天的老师,是几代人心中徜徉的颂歌。他们用自己无悔的青春与信仰奠基了学校的发展,他们的精神 是崇尚的楷模。看到学院现在的发展规模和所取得的骄人成果,怎么不对未来更充满希望呢?昔时和现在是通往未来的桥梁,相信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