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共话母校

郜锦鲜 :艺术的里程

发布时间:2018-10-10 17:15:3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艺 术 的 里 程


 郜锦鲜


    1959 年,我考入内蒙古艺术学校民间歌剧班,1962年毕业。毕业后留校在实验歌剧队工作,1965 年调到内蒙古艺术剧院歌舞团。我走遍了自治区和部分省市的农村、牧区,以表演、演唱为广大观众服务近40年。以主要演员的身份参加接待国家元首、广交会开幕式、自治区大型庆典的演出;为内蒙古电台、电视台乃至区外省市和中央电台、电视台留下了很多录音带、录像带,区内外有关报刊给予很高的评价,获过许多奖励,有了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如果没有母校的培养,我不可能登上城市的舞台,也不可能做出这么多的贡献。每当回顾我成长的过程,就会想到亲切的母校,亲爱的老师。

我在母校上学时,正值国家的困难时期,生活非常艰苦。领导与群众一个样,老师与学生一个样。学生没有住处,我们就起早贪黑地脱土坯、烧砖,自己动手盖了办公室和学生宿舍。现在虽然生活好了,条件变了,但是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还是应该继承的。
    我是学生中的贫困生,放假我都在学校做义工。过大年的时候,学校给我发了3元钱补贴,内心非常高兴,十分珍惜,舍不得花。这种艰苦生活的磨练,培养了我们不怕困难的精神。曾记得,当时的校长宝音达来对我说:
“你要在政治上成熟,在业务上拔尖,你的条件不错,从艺要首先学会做人。你身体有病,呼市哪家医院能治好你的病,就去哪家医院,我负责给你报销全部医疗费。”那样平易近人的话语,我终生不能忘怀。当我发病时,校医强松龄老师还亲自到宿舍,问寒问暖,给我打针、吃药。母校给了我政治生命,也保证了我健康成长。
    老师的师德、艺德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并在思想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母校老师的一个“师”、一个“范”,在学生身上体现得很到位。如刘银威老师,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精神是后人永远应该学习的。刘老师出身贫苦,一生以他高亢、清脆的唱腔,到位的表演服务于广大观众,他也为广大学生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对二人台的唱腔旋律,在传承的基础上他又有所创新。他的心传口授式的教学方式是独创的,对学生手把手地教,百教不厌。他的唱腔是二人台史上独一无二的,他能记住那么多的曲目,在二人台史上是少有的。他对学生无保留的师德是非常崇高的。由于他无保留地传教,所以我收集的二人台曲调也是学生中最多的一个。刘老师在教艺的同时,用朴素的哲理常常教导学生如何做人,现在我还记得他无数个教导学生的故事。
    再如钟国荣老师,他是教美声唱法的老师。我在母校时,主修民间歌剧专业,又向钟国荣老师学美声,对于这些额外的任务,他从来不计时间,不计报酬,认认真真地为我单人授课,才使我在唱二人台的同时,还能用美声服务人民,用美声提高民族唱法,这些基础都是钟老师给打下的。那个时代老师的师德是值得教育界推崇的。

还如苗文琦老师,他不止在课堂上传授知识,也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实践中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下乡演出,他经常和学生一起坐拉道具的牛车,有时步行几十里,一天没吃没喝,也要赶到演出地点,不误演出。我还记得苗老师领着我们到伊盟体验治沙生活,在沙漠之地,搭起写作框架,回来夜以继日,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出了《金海翠浪》剧本,并向社会演出。老师们辛苦教学的故事,学生们至今谈论起来,还是感动不已。

    教师们的艺德、师德给我打下了烙印,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侯,首先就想到了老师们的教诲。有一次,内蒙古要选拔参加全国独唱比赛的人选和曲目,时间紧,任务重,在这种情况下,是我的老师给我定了方向,做了精心准备,参加了公开选拔,我才被选为代表内蒙古声乐界出席全国首届独唱比赛的演员。

    这是世上最珍贵的师生情、母校情,我将铭刻在心,永不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