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演出实践 > 校内外演出实践

原上草——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内蒙古地区基层文艺院团蒙古舞创作人才培训”汇报

发布时间:2025-06-22 17:13:5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演出成功举办图片

6月19日晚,原上草——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内蒙古地区基层文艺院团蒙古舞创作人才培训”汇报演出在内蒙古艺术学院演艺厅成功举办。著名舞蹈家、教育家、原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斯琴塔日哈,内蒙古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一级艺术评论王景志,内蒙古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一级演员张永胜,内蒙古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编导满都呼,内蒙古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呼和浩特市歌剧舞剧院党支部书记、院长、一级演员刘艺,内蒙古艺术学院原院长、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副主席、评论家协会主席赵海忠,内蒙古艺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项目负责人侯守智,党委委员、副院长张蕾,院长助理朱晗,学校相关单位负责人,项目组工作人员、部分师生及各界观众共同观看了汇报演出。演出共分为“跬步至千里”“源头活水来”“春风吹又生三个篇章

图片
图片

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前来对项目开展中期检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第一篇章的主题是夯实基础。学员们在万素、朱晗、张永胜、张羽琪、柴拉干等专家的指导下,通过《空间与元素》《三化实训课·潜伏》《盅与筷》《肩部训练组合》《顶碗组合》等课程展示,系统呈现了蒙古舞基础技艺与现代舞编创技法的融合成果。《空间与元素》训练开启了篇章序幕,学员们通过呼吸带动身体活动,节奏上有张有弛,力度上刚柔并济。《三化实训课·潜伏》生动诠释着“性格化、形象化、情境化”的三化教学理念,通过戏剧性的动作,展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盅与筷》中,学员们将蒙古族生活器具转化为舞蹈语言,找准发力要点,把握舞蹈节奏。《肩部训练组合》通过“耸肩、抖肩、甩肩”等动作,展现了蒙古舞肩部组合形态丰富、明快有力的特点。《顶碗组合》中,学员们舞姿端庄、动作优美、技艺娴熟,呈现出蒙古舞含蓄、稳重的力量之美。

图片

《空间与元素》

图片

《三化实训课·潜伏》

图片

《盅与筷》

图片

《肩部训练组合》

图片

《顶碗组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第二篇章的主题是传统新生。金樽舞》以独舞形式礼赞草原生命,《林涧跃影》通过群舞呈现鄂温克青年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自然的敬畏,《守着苏和的绿》双人舞讲述阿拉善治沙人的坚守,《上花轿》创新融合二人台与蒙古舞元素,《救赎》演绎鄂温克族与驯鹿间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拉起四胡唱心歌》以安代舞展现红色文化传承。六个原创作品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蒙古舞编创作品在新时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图片

金樽舞》

图片

《林涧跃影》

图片

《守着苏和的绿》

图片

《上花轿》

图片

《救赎》

图片

《拉起四胡唱心歌》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篇章的主题是时代抒怀。《暖暖的背》以独舞追忆祖孙温情,《画》用流动的肢体语言展现了文化血脉的延续,《镜中人》探讨现代人的自我认同困境,《破茧》具象化地表现了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春归》通过候鸟迁徙与青年返乡两个意象的完美结合表达了建设美丽家乡的美好愿景,《爱,不曾忘记》用舞蹈语言诠释了记忆与亲情的永恒价值,《飞吧!大鸨》通过濒危鸟类意象呼唤生态保护。七个原创作品展现了学员对社会议题的深思考和独特的现代审美表达。

图片

《暖暖的背》

图片

《画》

图片

《镜中人》

图片

《破茧》

图片

《爱,不曾忘记》

图片

《飞吧!大鸨》

这场精彩的汇报演出凝聚了前期采风和集中培训期间专家团队全体学员和工作人员无数的智慧与心血专家团队倾囊相授,指导学员打磨动作细节、突破思维困境、把握核心要点学员们更新创作理念、调整叙事结构揣摩作品情感工作人员反复调试设备、保障后勤服务、做好舞台监督等。演出最后,全体学员充满生命力的集体谢幕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为这场融合技艺传承与艺术创新的汇报演出画上圆满句号,也为内蒙古地区蒙古舞创作的未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图片

谢幕

观众们纷纷表示,本场演出让他们领略到了传统蒙古舞的艺术魅力,感受到了当代蒙古舞作品的创新活力。正如演出名称原上草寓意筑牢舞蹈根基、守住艺术本源,坚持守正创新,这批来自基层文艺院团蒙古舞创作人才艺术创造力,定能在北疆文化建设的春风吹拂下,绵延沃野、愈生愈盛。

图片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