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学管理

钢琴家张奕明应邀来我校讲学

发布时间:2019-01-04 09:32:31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微信图片_20181023160838.jpg

10月19日上午9:00,我校邀请钢琴家张奕明来我校进行《中国早期钢琴作品座谈会》。座谈会上,张老师从1950年之前的中国钢琴作品中,选取了一部分超出当时年代特征的作品进行讲解和演奏。1915年赵元任的《八板湘江浪合调》是中国早期的钢琴作品之一。作品通过赵元任这个语言学家的耳朵,用各种非同寻常的装饰音来模拟民间器乐或演唱的“腔调”。老志诚的《牧童之乐》像“形散神不散”的散文,自由松散的曲式结构是非常东方的思维,造就了一部中国古典连轴画一样的作品。这两部作品的格调和趣味都非常高。与上述两部“小清新”的作品相比,创作于1939年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和1940年的《恐龙》充满了各种不协和,纠结和表现主义,与一般人印象中的民国风不太一样。《恐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才被发现。作曲家王义平是一位学习音乐仅仅两年的青年,在抗战逃难中能够写出这样一部大情怀的,充满不协和音的作品,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作品通过对各种恐龙形象的描述,表现了沧海桑田,物种灭绝等大事件。《在那遥远的地方》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无调性钢琴作品。这种说法虽然尚有争议,但这部作品在情感上是极具表现主义的,它的先锋性还是毫无疑问的。

微信图片_20181023160853.jpg

1950年—1951年,出现了多部大气磅礴的作品,比如江文也的《乡土节令诗》十二首,郭祖荣的一批奏鸣曲等。马思聪的《汉舞三首》也具有同样的特征,表现了解放初期的开国气概。作品回望古代,用二十世纪的创作技法重新构建了盘鼓舞,鼙舞,巾舞等汉朝的舞蹈,借用王德威教授的话说,这是“为了未来创造过去”。在创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甘肃行》和《青藏高原》中,信天游、花儿、羌姆等民歌和舞蹈体裁都有出现,作曲家还描绘了阳关、河西走廊、高原盐湖、昆仑、天葬等各种景象。通过这些方式,作曲家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情怀,展现了自己的个性。


微信图片_20181023160858.jpg

最后,张老师演奏了蒙古族题材的高质量的钢琴作品,包括瞿维的《蒙古夜曲》和汪立三的《民歌2》。《蒙古夜曲》写于1940年,是最早的蒙古族题材的钢琴作品。作者瞿维是一位革命作曲家,当时初到延安,新婚燕尔,所以此曲充满了浪漫的情意,此曲属于泛蒙古风格,我们并不知道作曲家用了哪些蒙古音乐的素材,但其天马行空的风格,无疑符合一般人想象中的诗意化的蒙古——辽阔的草原和天空,以及无拘无束的游牧民族。

汪立三的《民歌2》是对著名的郭尔罗斯民歌《波茹来》的改编。对蒙古族民歌作改编,从桑桐的《东蒙民歌七首》开始,将它们移植到钢琴上,这样的作品出现了很多,但汪立三的这首《童心集》中的小品无疑是其中的精品。作曲家的和声与歌词完美贴合,是这首小品的最大特点。它是为儿童创作的,因此有很大的教学意义。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新浪微博
版权所有:内蒙古艺术学院
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东街101号
邮编:01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