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艺术学院欢迎您!
德 高 艺 美 智 圆 行 方

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蒙古族呼麦艺术人才培养”项目验收汇报音乐会在我校举行

发布时间:2018-05-23 11:12:23  作者:张巍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2017年5月8日晚19:30分,由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蒙古族呼麦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组、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与传承基地、呼和浩特市曲歌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蒙古族呼麦艺术人才培养’项目验收汇报音乐会”在我校演艺厅举行。出席音乐会的领导嘉宾有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钟君,内蒙古艺术学院院长黄海,内蒙古艺术学院副院长赵林平、蔡广志,内蒙古艺术学院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毅力等领导及专家学者。
  本场音乐会由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蒙古族呼麦艺术人才培养”班全体成员参加,项目负责人及指导教师对演出曲目、演出人员进行讲解。音乐会演出曲目中有13首作品源于项目集中培训期间新创作的作品,分别由三个阶段的培训教师:蒙古国呼麦艺术家策仁达瓦、朝克图格日勒;安达组合以及图瓦呼麦艺术家巴迪道尔吉·昂达尔(Bady-Dorzhu Ondar)、阿音乌拉·萨姆(Ayan-oolSam)等编排指导。
  音乐会由序曲《阿尔泰颂》开篇,这是一首流传于阿勒泰山脉一带的冒顿·潮尔古曲,全体学员运用多种呼麦唱法将全场听众带到了大自然多重声音景观之中,表达了对阿尔泰山诸神灵的祈福。接着,以分组演唱的方式展示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呼麦演唱技艺:第一组来自科尔沁小组的《铁牤牛》和《呼和淖尔湖边》,这两首曲目前者是一首即兴演唱的好来宝经典曲目,演唱者将多种呼麦演唱技法融入其中;后者是一首科尔沁民歌,编曲者从配器手法、和声等运用将听众带入意境。
  第二组来自锡林郭勒—昭乌达小组的《克什克腾五座山之颂》和《戒指之歌》由安达组合成员青格乐图编曲,将潮林道、阿斯尔合奏与长调不同体裁的音乐特色加以彰显。
  第三组来自鄂尔多斯-乌拉特-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小组的《陶日木庙》和《额尔敦山的远影》根据当地民歌改编而成,改编后的曲目用呼麦演唱,并配以马头琴、托布秀尔、三弦、牛角号、铃铛、口弦琴、四胡、鼓等乐器作为伴奏,富有很强的音乐感染力;图瓦呼麦合唱曲《叶尼塞河》运用了图瓦呼麦典型的“基音唱法”、“哨音唱法”与“低音唱法”三种方法歌颂了图瓦人的母亲河——叶尼塞河壮丽雄伟的景观。
  第四组来自浩瀚西部:新疆-青海-甘肃小组的《金手镯》和《友谊之歌》,两首乐曲的演绎中采用对唱、独唱等形式,并加入了长调、萨吾尔登舞蹈、托布秀尔、冒顿·潮尔等因素,进一步展示地方性音乐元素。
  第五组来自呼伦贝尔-科尔沁-台湾小组的《东山哥哥》和《摇浩尔》,从巴尔虎到布里亚特、科尔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版块,同时杂糅了台湾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形成了色彩斑斓的音乐景象。
  接着,呼麦学员们为我们展示了三种呼麦,即男声低音呼麦《图西格》、女声呼麦《太阳泉》、哨音呼麦联唱。
  最后,整场音乐会以全体学员表演的《湖水萨吾尔登》结束全场,萨吾尔登是流传于新疆蒙古族中的一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乐舞,全体学员运用多种呼麦唱法伴随着乐队丰富的节奏与配器将整场音乐会推向高潮,演绎出气势磅礴的萨吾尔登。
  整场音乐会取材于中国蒙古族各地传统音乐曲调与图瓦民歌,演唱形式包括独唱、重唱、齐唱、组合团队等,表演者阵容强大,除来自全国9个省份的50名学员外,还有来自中国安达组合以及活跃在国内舞台上的众多民族音乐新生代团队联袂出演。音乐会汇集中国、蒙古、图瓦三国顶级呼麦艺术家,立足本土、放眼世界,融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为一体。从音乐会的演出效果足以看出,经过40天的集中培训,学员们接受呼麦艺术家和相关领域学者的技艺传授、专家讲座、专题工作坊等形式,迎合了培训项目的契机,即打造“中国蒙古族呼麦”为目标,提升呼麦艺术新的水平,堪称是一场盛况空前的呼麦民族音乐盛宴!

观看演出的领导和嘉宾

演出现场

演出现场

演出现场

演出现场

演出现场

演出现场

演出现场

演出现场

演出现场

演出现场

演出现场

演出现场

演出现场

演出现场

合影留念










微信公众平台
版权所有 内蒙古艺术学院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大街101号 备案号:蒙ICP备17004919号-1 浏览总量 本月浏览总量 今日浏览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