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 星期一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内蒙古艺术学院首页
首页 > 学院动态

喜迎二十大·内蒙古艺术学院第十届音乐节 音乐学系举办“名家讲坛:北京民歌大家唱”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2-06-06 09:06:28  作者:崔隽扬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5月28日下午,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以腾讯会议的方式,邀请了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陈树林老师及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天彤老师,为音乐学院的各位同学举办了“北京民歌大家唱”的专家线上学术讲座。本次活动是“内蒙古艺术学院自治区一流专业(音乐学专业)建设系列活动”之一。讲座由音乐学系导师姜晓芳老师主持,音乐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参加了讲座活动。


123.jpg

(图为陈树林老师、张天彤老师线上教学内容)


陈树林老师先为各位老师同学们简单介绍了有关于北京民歌的概述,以及北京民歌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陈老师还提到,因为多次北京辖区的变动,导致北京民歌如今的划分有些困难。例如大家熟知的《茉莉花》与《沂蒙山小调》其实在从前也是北京民歌,它们随着时间流传,进而演变为如今的模样。


1234.jpg

(图为陈树林老师、张天彤老师线上教学内容)


借此话题,张天彤老师请陈树林老师为大家进行北京民歌的演唱展示,陈树林老师欣然应允。首先为大家演唱了上文提到的《茉莉花》。据陈老师称,北京地区流传百年的是一种名为“蛤蟆调”的《茉莉花》。歌曲中间会出现模仿蛤蟆叫声的情况。陈老师认为这首歌曲有着鲜明的地方风格背景,也有当地语言的融入,十分具有北京特色。陈老师还演唱了太平鼓、《对花》、《画扇面》等。张老师和陈老师就《画扇面》这首民歌进行了讨论,最后两位老师得出结论,虽然《画扇面》主要流传在天津一带,但无论从历史上还是歌词内容上来看,《画扇面》均可以被认定为北京民歌。而对于《沂蒙山小调》,陈老师认为: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旋律最开始流传在北京地区,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被重新编创,用于鼓舞人心,继而被山东人民喜爱,逐渐成为现在大家熟悉的模样。


12345.jpg

(图为陈树林老师、张天彤老师线上教学内容)


之后,陈老师为大家演唱了有关于运河号子、摇橹号子的民歌。还在张老师的邀请之下,按照民歌体裁的划分,为大家演唱了风俗歌——《粥茶歌》和叫卖歌——《卖酸梅汤》、《卖桃》。陈树林老师认为:《粥茶歌》与《卖桃》之间最为显著的区别在于,《粥茶歌》是发自内心的善意,是为香客们无私付出的歌曲。而《卖桃》则带有了商业气息,更多的目的在于让百姓去购买桃子。

中国的民歌历史悠久、蕴藏丰富,具有丰富的体裁和多样的风格。它在反映人民生活的同时又满足了不同的审美需求,对于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民族文化中的艺术精品。中国民歌是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之一,承载着地区的风土人情。传承和发展民歌能够增强民族归属感,应当成为我们新一代青年的责任。

讲座的最后,陈树林老师再次为大家演唱了北京著名的民歌《探清水河》。老师精彩的讲解使大家仍然意犹未尽,并纷纷表示希望两位老师今后能够为大家讲解更多的地方民歌,并希望未来有机会现场聆听学习北京民歌。


12.jpg


主讲人简介:

陈树林,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文化局非遗处专家委员会成员,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京味文化专业委员会顾问。曾任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驻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北京卷》编辑部副主编兼责任编辑、编辑部主任,《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北京卷》责任编辑、编辑部主任,《北京民歌·顺义卷》主编,《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民间音乐教材》编委;曾获得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编纂成果个人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多次应邀在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高校进行讲学,常年参与北京市基础音乐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出版专著《老北京叫卖调》,与樊祖荫教授等合著《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宗录中国传统声乐卷·中国民间歌曲》。

 

张天彤,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党总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央音乐学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特聘专家,担任国内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挖掘、研究,教学与传播工作,开设课程《中国原生民歌模唱与分析》《论文写作》等,出版专著、文集共计十部,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独立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文化和旅游部委托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等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