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 星期一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内蒙古艺术学院首页
首页 > 学院动态

我院魏琳琳博士主编《音乐与认同:民族音乐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对话》 新书出版发行

发布时间:2018-12-24 15:54:1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内蒙古艺术学院魏琳琳博士主编《音乐与认同:民族音乐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对话》一书于2018年11月知识产权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由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提升计划:内蒙古民族艺术研究基地;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团队项目:草原艺术研究;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蒙古族传统音乐资源的调查研究与开发利用”创新人才团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蒙汉杂居区的音乐与文化认同”等资助出版。著名民族音乐学家杨民康研究员及人类学家王建民教授为之作序。

1.webp.jpg

 

“音乐与认同”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研究热点,音乐既是感知个体认同的媒介和途径,又是文化表达的重要形式,对族群认同的形成与维护起到重要作用。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东西方民族音乐学家先后借鉴了人类学的相关思路与方法,从不同的研究路径关注“音乐与认同”之间的关系。近年来,中国民族音乐学界出现了一批有着交叉学科学习背景的学者群体,他们从不同视角、不同个案讨论“音乐与认同”学术议题,产生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如今,跨学科对话已成为学术发展的必然态势,基于此,2017年7月10至12日,内蒙古艺术学院成功地举办了“音乐与认同:民族音乐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对话”学术研讨会,来自民族音乐学、人类学的专家学者在发言中提出了富有学术含量的学术成果。

《音乐与认同:民族音乐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对话》一书便是在上述专家学者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多方的修订与完善,通过超越分门别类的学科研究方式实现对“音乐与认同”议题的整合性与跨学科研究。

研讨会及文集始终围绕“认同”与“跨学科”这两个关键词展开。第一,以往的民族音乐研究重视音乐对于认同的意义与作用,缺乏关注认同理论对于音乐的意义。通过研讨会深入地讨论,以音乐为切入点为认同研究提供了不同的理论视角与人文关怀,如杨民康教授从布朗族“索”调的60年变迁解析布朗族音乐文化认同的类型与阶序;刘红教授将“哭嫁歌”作为“音乐”认同下的相关音乐研究,反思学术赋予的价值与被观察者得到的价值之间的差异性;王建民教授列举阿肯弹唱个案说明在跨文化的语境中,音乐所表现的高度情境适应性与融合性;关凯教授从直观的音乐分类与观念意识入手讨论民族音乐问题,可以发现音乐正在脱离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文化商品的类别,并受到民族-国家建设、市场化以及全球化三种力量的影响。潘蛟教授认为音乐是通过表演呈现而存在的,而表演又具有即兴性和情景对话性,那么音乐具有动态性与原生态的关系是什么?如何诉求原生态音乐?他认为,原生态音乐与身份政治、商业参与有关。

同样,认同理论也扩大了音乐研究的手段和研究视野。宋瑾教授将族性归属、文化族体与混生音乐结合讨论音乐的族性问题;巫达教授将彝族不同类型的音乐放置到文化体系的“容器”中,讨论族群互动背景下音乐场景的变化反映的彝族文化认同的重构与再生产。纳日碧力戈教授引用皮尔士的“三元”理论强调艺术研究要抓住其象似性,让物感物觉回归万象共生的“原初时刻”,让艺术和哲学、民族情感、自然科学“地天通”,从物感物觉、物物相指、象征意义的“三象”和“三元”出发寻找万象共生、“缘地天通”的创新。

第二,跨学科对话。人类学与民族音乐学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研究路径与视角。今天的民族音乐学关注音乐表征背后的文化意义,将音乐形态等形式的研究放置到学术语境与现实生活中去,而人类学对实践主体人(特别是情绪情感)的研究过程中,势必要涉及艺术的表达方式,音乐是人们情绪情感最直接的表达符号。只有双方在学科之间、不同学者之间进行真正意义的对话与交流,才能突破学科障碍,打破学科界限,讨论“音乐”与“认同”二者之间的关联。关注认同理论对于音乐研究的影响究竟体现在哪里?音乐作为一种符号,对认同理论以及人类学会产生哪些影响?作为一种标准、话语、物质性的文化经验的音乐与认同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关系?到底是音乐表征认同,还是认同表征音乐?音乐的存在对于认同的生产、再生产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单一的,还是多项的?从音乐与文化认同的视角来看,不同的民族如何以直抵内心的音乐来表达自身的信仰、身份、习性、社会生活实践?认同的产生对他们的现实生活产生哪些影响?等问题。

2.webp.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