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启新程 合作谱新篇”——香港鄂伦春基金会与我校开展交流合作
1 月 20 日— 21 日,香港鄂伦春基金会主席(香港华光集团董事长)赵式庆先生一行来我校开展为期两天的交流访问活动,学校党委副书记赵晓强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活动。

1月20日上午,来宾一行受邀在新华校区行政楼三楼会议室参加座谈会。学校党委副书记赵晓强、内蒙古师范大学口传音乐研究与数字化应用中心主任杨玉成、我校艺术创作与实践中心、对外合作与交流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舞蹈学院等部门相关负责人、教师代表及工作人员参加座谈。座谈会由校党委副书记赵晓强主持。 学校党委副书记赵晓强出席并主持座谈会 座谈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院长史永清教授、舞蹈学院院长斯琴教授分别对所在学院的基本情况、专业设置特色以及教学成果亮点等方面进行介绍。详实的阐述让来访嘉宾对学院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有了更为深入地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教师乌兰其其格教授介绍了我校“民族音乐传承驿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工作成果和研究方向。 在交流过程中,双方还举行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院长史永清教授为赵式庆先生颁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客座教授聘书 赵式庆先生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赠送非遗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党总支书记巴雅尔图向赵式庆先生赠送 纪念品马头琴 舞蹈学院院长斯琴教授向鄂伦春基金会理事郑慧师赠送专业教材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教师乌兰其其格教授向鄂伦春基金会理事郑慧师 赠送纪念品CD 会上,内蒙古师范大学口传音乐研究与数字化应用中心主任杨玉成教授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智慧,对其保护、抢救和传承,要始终秉持尊重的态度。尊重非遗的独特性,是开展一切工作的核心。借助数字化建设,能够让非遗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更广泛的传播与留存。同时,推动非遗的成果转化,促进其与现代生活、市场需求相结合,不仅能赋予非遗新的生命力,还能创造经济与社会效益。 校党委副书记赵晓强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香港鄂伦春基金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域深耕多年,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资源,而内蒙古艺术学院在非遗研究、教学与实践方面成果显著,双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希望双方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互补。一方面,借助基金会的市场运作、资源整合等方面的显著优势,推动内蒙古艺术学院非遗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走向大众,创造更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内蒙古艺术学院可以提供专业的学术支持和人才保障,共同开展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与保护工作。在探索实验剧场创新研究方面,双方可以携手合作,将非遗元素融入剧场艺术中,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舞台作品,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同时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的路径。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定能在非遗保护与创新研究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赵式庆先生表示,非常荣幸能够来到内蒙古艺术学院进行交流访问,所见所闻让他深受触动。内蒙古艺术学院在非遗传承与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令人钦佩,众多优秀的成果充分展现了学院在文化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强大实力。长期以来,香港鄂伦春基金会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此次交流,让他看到了双方在非遗领域合作的巨大潜力。在未来的合作中,香港鄂伦春基金会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内蒙古艺术学院共同探索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对于探索实验剧场创新研究的合作,他充满期待。他认为,实验剧场是一个充满创意与可能性的舞台,将非遗元素融入其中,既能为剧场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又能让非遗以更生动的形式走向大众。双方可以共同挖掘少数民族文化题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作品,让世界看到中国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他也希望双方能够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1月21日上午,赵先生一行参观了内蒙古艺术学院云谷校区艺术馆及我校乌兰牧骑艺术传承创新实训教室。 此次交流访问活动是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2025年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的具体举措。内蒙古艺术学院与香港鄂伦春基金会将以此次交流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多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共同挖掘北疆文化的深厚内涵,携手努力共同创作更多展现北疆文化魅力的艺术精品,为推动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贡献内艺力量。
文字丨郭利华 图片丨李斌 编辑丨张柯 初审丨王敏 终审丨苗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