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艺术硕士美术指导教师优秀作品展内蒙古艺术学...
2017年6月11日,全国艺术硕士美术指导教师优秀作品巡展第八站——内蒙古艺术学院站开幕式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美术馆进行,开幕式后进行了主题为“高等美术教育与民族文化发展”的研讨会,来自全国18所高校的40余位领导与专家学者出席会议。研讨会由内蒙古艺术学院黄海院长主持。
全国艺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音乐学院学位办副主任宋慧文首先发言,他向与会代表介绍全国艺术硕士美术指导教师优秀作品巡展活动计划历时两年多完成,共举办十六站,巡展过程中每一站与展览同期举办的研讨会主题,均与承办高校的办学特色有关。巡展活动的主旨在于全面展示2005年起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立以来美术领域的建设成果,展示专业学位指导教师的美术创作水平,深层意义在于让艺术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更加尊重艺术规律与高等艺术教育规律,回归艺术本质。
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毛建波教授发言,他介绍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由巡展活动的发起人——全国艺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美术、设计学科召集人曹意强教授亲自确定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毛建波教授介绍了中国美术学院专业硕士导师参加《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写作的情况,强调了民族美术史、地域美术史写作与研究,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重要意义,认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硕士培养应该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方面的资源优势,创作出更多鲜活的作品。高等艺术教育要避免同质化,并以10日晚在内蒙古艺术学院演艺厅欣赏中央音乐学院刘长福教授师生音乐会的感受为例,指出高等院校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方面应该保持民族文化内涵,形成自身的鲜明特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李鹤副教授结合自身从事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经历与切身体会,强调要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与总结。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要结合考古发现与研究方面的成果,并做好文献等方面的功课。“非遗”不应该产业化和进入高校的所谓专业化,而是应该通过高校师生深入民间学习的方式来推动其传承。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李福岩教授介绍,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广西艺术学院多年来十分注重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学校师生在全国性美展、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等方面收获丰硕,在很大程度上即受益于此。
山东艺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李丕宇教授认为,高等艺术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发展主体民族文化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切实保证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权。在中华民族的国族建构与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方面,高等院校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高等院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传播等方面的经验,要及时进行总结,提升为体系性、学理性的认识。高等教育的规范性与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多样性之间存在矛盾,要警惕民族民间文化在高校传承传播过程中的异化现象。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曹悦教授强调,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云南艺术学院的美术教学与创作,也是学院的立足之本。民族化的教学与创作不能表面化,要进行深入系统的挖掘与研究。
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冯峰教授认为,要处理好高等教育的共通性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并注意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应该通过系统性的、延展性的教学案例,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形成符合美术学科特点的新的知识生产过程。要在全球化语境下探讨民族性问题,全球化与民族性之间并不矛盾,二者相互需要、相互依赖。现代人要与当代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民族性,做到“凝视当下”,理解世界,理解自己。
鲁迅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刘利教授认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既有针对性,又有地域特色。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举办改善了美术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类型结构,但是在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学科评估指标、博士学位点申报指标等方面,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民族文化的传承要通过课程、教材等载体来实现,才能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并以此增强创新能力与民族文化自信。
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武小川副教授提出,高等教育的同质化是全世界高校面对的难题,现代社会最快速的信息交流加速了同质化的进程,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指标体系在强化规范化的同时也为同质化推波助澜。现代化进程削弱了民族文化产生与赖以生存的基础,要直面文化流动的现实,充分发挥个性,自觉实现文化的超越。
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造型基础部主任姜中立教授提出,高等艺术院校在文化传承方面要做好两个层面的工作,一是面对复杂的文化现象,要进行问题的梳理与总结;二是要通过创造性的转化过程,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美术系主任巴图教授介绍了本校挖掘传统民族工艺,推进新专业建设的经验,以及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课堂,将蒙古族民俗、蒙古族图案等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推进课程建设的经验。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副院长易晶教授,多样化、个性化的民族文化存在共性的规律,要通过共性的途径与渠道传播。以妥木斯先生为代表的内蒙古“草原画派”已经初步形成。同质化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教育方面的问题。美术创作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要从文化底蕴出发,体现民族文化精髓。要将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被广泛接受的艺术作品。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赵福教授对本次画展的参展作品进行了分析,认为美术创作中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更多地表现为观念式传承与体验式传承。内蒙古画家的创作应该在造型语言、色彩语言、构造语言方面形成自己的鲜明个性,明心见性,并着力体现“内蒙古精神”。融合而丰富、独特而共存是内蒙古美术的发展方向。
内蒙古艺术学院教务科研处处长苗金海教授发言强调,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应该以教师、学生的高水平艺术创作为支撑,并在引领民族文化认同、区域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发面发挥积极作用,具体的实现路径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明的方向身体力行。专业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并从创作体裁、题材的推陈出新与素材的挖掘方面多下苦功夫。“草原画派”的美术家应该心系草原人民,心在草原,根在草原,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云南艺术学院院长郭浩教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点评与总结,指出举办此项巡展活动的初衷,一是力图将艺术专业学位的教育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与起点,建立符合本学科自身规律的艺术教育标准,扩大高等艺术教育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话语权;二是为艺术专业博士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尽快改变诸多高水平专业艺术院校没有博士点的现状。郭浩院长特别强调,高等院校应该找到学校与学科生存的理由,深入思考高等艺术教育如何建立自身的文化自信,如何引领民族文化、国家文化的问题,解决美术创作如何表征文化、表征什么样的文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