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岗敬业 勇于奉献 ——记音乐学院老党员好必斯教授

发布时间:2019-03-25 08:56:42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他出生在科尔沁草原上的一个干部家庭,从小接受的是充满正能量的良好教育,小学入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中学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工作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一腔热枕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内蒙古民族艺术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就是音乐学院的优秀共产党员——好必斯教授。

1975年,他高中毕业,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加入了浩浩荡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百万大军,将所学的知识投入到广阔天地,为当时的社会发展尽青春之力。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很低,农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是青年人很难适应的生活环境;可读的书只有《毛泽东选集》、《共产党宣言》、《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可能看到的电影是充满爱国主义思想的《上甘岭》、《地道战》、《地雷战》等,而正是这些充满政治思想教育和正能量的精神食粮,培养了他们这一代知识青年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积极奋斗为社会做贡献的良好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

1978年,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教育制度改革为他提供了难得的转变人生轨迹的机会。一天劳动归来,煤油灯下举灯夜读,奋力备考,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立志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为党的民族艺术教育事业做贡献。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内蒙古艺术学院的前身内蒙古艺术学校工作,开始从事崇高的教师职业,践行着一名党员为党的教育事业而奋斗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使得他树立起了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事业理想。他参加工作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内蒙古艺术学院的前身内蒙古艺术学校,还是个艺术类中等专业学校。教学设备极为简陋,没有五线谱板,就自己动手做,用毛笔和广告色,手工绘制五线谱板,弯曲而不够规则的五线谱板,折射着他爱岗敬业的满腔热枕。他刚分配到内蒙古艺术学校时,教师力量人员不足,一个人要担任多个课程的教学工作。他曾担任过“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作曲知识”、“旋律写作”、“歌曲写作”、“曲式分析”等诸多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

那时的中专生源,大多来自草原牧区,国民音乐教育质量不高,有的牧区学生还是第一次见到钢琴这个新奇的外来乐器,而听辨这种乐器发出的声音,竟成了他们学习上的极大的不适应。有的蒙古族学生,甚至还不能用汉语交流。他就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们补课,周日不休息,已成为他工作的常态;手把手的教已不止于职业的耐心,而体现着一名教师的理想境界和高度负责的奉献精神。作为一名老党员,他把青春与梦想、事业与理想,一点一滴的奉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和这片极富音乐魅力的蒙古草原。

从教三十余年,他体会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需具备博学、奉献、智慧。所为博学即要有广博的知识结构,要在熟练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有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来支持、补充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如:从事音乐学科的教学与理论研究的人,还应涉猎艺术学、美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广度决定深度、广度决定高度;除了相关及相近学科外,还要有跨学科的必要理论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其实,很多音乐理论研究的问题,其答案却从音乐以外的学科理论中找到的。奉献是指爱岗敬业,要爱学生,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教师这个职业更多的是要靠自觉来完成的,其工作态度和工作强度全靠自己掌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自觉性,其个人的奉献精神将决定你的工作成绩,投入和产出是成正比的,我们为自己心爱的事业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就会取得一定的成绩。另外,有了广博的知识和一定的奉献精神,还要有与众不同的科学的教学方法,这就是教学工作中的智慧。如何开展教学工作、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综合能力的体现,学生如何完成学习和学业,其实是教师如何完成教学工作的事情。三十多年来,爱岗敬业,培养了一大批民族艺术人才。

好必斯教授长期植根于草原音乐之丰厚沃土,坚持走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传统技法与现代技法相融合的创作道路,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并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展演于各类音乐会及大型文艺演出与赛事。其音乐创作领域涉及交响乐、室内乐、艺术歌曲、无伴奏合唱等多种音乐体裁,创作中追求音乐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思想性与哲理性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大众审美的有机结合。

他以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的身份,其业绩成果被收录在《中国音乐家辞典》及《蒙古族音乐史》。获奖作品有:艺术歌曲“秋   月”(获全国“中华杯”音乐创作比赛一等奖2004);小提琴独奏“草原随想曲”(获全国首届“民族之声”作品比赛金奖2010);双簧管独奏“故乡的草原”(获全国第二届“民族之声”作品比赛金奖2012);合唱“啊!托起太阳的人”(获全国“世纪之声”歌曲大赛银奖1996);

单簧管与钢琴“西拉穆伦河随想曲”(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文艺创作“萨日纳”奖2003);艺术歌曲“额尔古纳河母亲河”(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室内乐作品比赛一等奖2011);交响诗“草原英雄颂”(获内蒙古自治区首届交响乐、室内乐作品比赛三等奖1996);歌曲“蒙古奶酒”(获全国征歌比赛优秀奖2005);歌曲“圣洁的银碗”(获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征歌三等奖2003);2000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室内乐作品比赛“园丁奖”。

学术成果:作为民族音乐学家,长期潜心研究中国北方草原游牧音乐文化,其学术研究领域涉及音乐文化学、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形态学、音乐传播学等学科,撰写相关论文20余篇,共计20余万字,其学术观点被收录于《中国当代思想经典》,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主要论文有:“草原游牧音乐文化传播形态与特征研究”(国家级核心期刊《黄  钟》2003年2期);“构建良好草原音乐文化生态环境之断想”(国家级核心期刊《人民音乐》2003年6期);“古代蒙古族调式思维方式及其审美特征”(国家级核心期刊 《中国音乐》2004年2期);“蒙古族原始音乐及其形态研究”(国家级核心期刊 《中国音乐》2006年3期);蒙古族长调演唱时的心理空间需求与即兴性发表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4期);“色拉西潮尔演奏中多声部手法及其风格特征”(发表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4期)等。获奖论文:“草原游牧音乐文化传播形态与特征研究”曾荣获成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2004学术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较有影响的学术论文有:“草原游牧音乐文化传播形态与特征研究”。本文依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及信息传播科学规律,深刻阐述了草原上特有的人与动物之间的音乐信息的传播规律与特征,拓宽了音乐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好必斯教授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用自己踏实的工作作风和突出成绩,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信念和奋斗精神,用自己的艺术才华为内蒙古民族艺术教育事业极积贡献。

 


微信公众平台
版权所有 内蒙古艺术学院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大街101号 备案号:蒙ICP备1700491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