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统资源节约集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2025 年工作要点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自治区关于资源节约集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要求,结合教育系统实际,制定2025年工作要点。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自治区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全面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生态。完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提升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营造全社会共同推动资源节约集约、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2025 年全区教育系统 公共机构能效目标为:人均综合能耗同比下降 1.23%以上,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同比下降 1.02%以上;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同比下降1.44%以上;人均用水量同比下降 1.23%以上。2025年,全区节水型高校建设实现100%;各盟市绿色学校创建比例达到80%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深化节能降碳综合治理。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在巩固“十四五”中期节能工作成果基础上,坚持节能降耗与能效提升并重,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统筹推进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能效管理,围绕“十四五”规划收官任务,联合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对各重点用能学校开展节 能目标考核评价及工作督导。统筹推进年度重点工作与《内蒙古自治区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十四五”规划》(内管发〔2021〕15号)目标任务衔接,确保规划期各项约束性指标如期达成。加强用能结构 优化,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扩大可再生能源在新建及改造项目中的应 用规模,鼓励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加快推广新型节能技术应用,因地制宜推动供暖、供能系统低碳化改造,逐步降低传统化石能源依赖。
(二)推进绿色学校示范创建。提升绿色学校创建比例,全面落实自治区“绿色学校”创建行动工作部署,做好未创建学校督察指导。各高校根据自治区高等学校“绿色学校”创建标准,认真组织开展自评,于6月30日前提交自评报告(已提交自评报告的高校需更新最新评估数据,邮箱:nmgjytfzghc@126.com)。推进校园绿色设施迭代升级,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使用节能灯具和可再生能源设备,鼓励应用光伏发电、雨水循环系统等清洁能源技术。加强校园绿色设计及应用,统筹校园布局建设、园区绿化,新建校舍须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全面加强校园环境治理,鼓励生活污水处置利用,做好烟气处理达标排放、垃圾分类、危险废弃物处置等工作。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建立绿色学校动态评估机制,定期开展能效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估,对不达标的学校实施限期整改。
(三)加强节水校园全面建设。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全面提升校园节水能力和管理水平,严格落实自治区《关于开展“节约用水 公共机构先行”活动的通知》(内管发〔2025〕7号)工作部署。2025年底前,全区所有学校实现用水计量全覆盖,节水型高校建设全覆盖,各高校一级和次级水计量器具配备率达到 100%。加强节水器具普及更新工作,制定升级改造计划,全面提升 2 级以上水效标准的用水器具使用率,新改扩建项目,购置用水器具必须达到 2 级以上水效标准。鼓励建设智慧用水监管平台,提升洗浴、饮用水控制系统覆盖率。加快老旧给排水管网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建设中水回用系统,实现分质供水、梯级利用。创新节水管理模式,探索“合同节水”市场化机制,引入专业节水服务力量参与校园节水改造和运营管理。
(四)强化粮食节约减损工作。加强反食品浪费工作部署。深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严格落实自治区《学校食堂餐饮节约管理服务规范》(内市监餐饮字〔2023〕638 号)要求,健全餐饮节约制度体系,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相关要求贯穿餐饮服务、 监管全过程。2025年底前,各盟市要统一制定中小学、幼儿园健康饮食指导、节约用餐规范。优化校园供餐模式,学校食堂要提供大小份、半份、拼菜等多样化供餐服务,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和现场温馨提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按需购买。健全食堂公开考核评价机制,推动食堂提升菜品质量和口味体验,提高满意度,降低主观浪费。加强节约粮食、反食品浪费进校园,以食堂为主阵地,常态化开展“光盘行动”等节约主题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师生践行勤俭节约的生活理念,为推进全社会粮食节约、反食品浪费工作营造“小手拉大手”的良好氛围。
(五)深化垃圾分类减塑治理。以“源头减量、分类处置”为原则,构建教育系统垃圾分类与塑料污染治理体系。完善垃圾分类体系 建设。2025 年底前,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按“四 分类”标准配备回收箱、可回收物暂存点等设施,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加强乡村学校餐厨垃圾就地处理能力建设,加强实验室危废、 电子废弃物等特殊垃圾的规范化管理,建立校园低值可回收物专项收 运渠道。深化减塑降废源头治理。严格限制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逐步减少校园超市、食堂不可降解塑料产品销售使用,推广可降解替代 材料。建立“绿色采购制度”,提高教学用品、办公耗材绿色环保产品占比。抵制商品过渡包装,践行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行动,校内快递点 设置包装物回收站,实现二次利用。强化教育引领,培育绿色理念,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塑料污染治理等主题活动。
(六)完善绿色低碳人才培养。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鼓励高校围绕新能源技术开发、碳汇计量与评估、生态系统修复等方向,加快发展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排放权交易、碳汇、绿色金融等学科专业建设。逐步构建覆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学科体系。依托自治区一流学科、一流培育学科、提质培育学科,国家及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平台,支持“生物学”“生态学”“草学”“林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绿色低碳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深化产教融合,主动对接重点行业绿色转型需求,深化与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共建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向低碳技术应用转化。创新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将碳捕集封存、风光电智能运维、环境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融入教学环节,推动绿色低碳前沿技术课程与自治区特色产业精准对接,为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三、保障措施
(一)压实工作责任。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责任分工,将资源节约集约和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责任部门 和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考核 评价机制,加强多部门联动,细化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职能职责,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推动工作落实。
(二)完善政策保障。加强政策引导,统筹资金安排,加大对资源节约集约和环境保护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节能改造、绿色建筑、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方面的项目建设。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加强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三)构建长效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 教育活动,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师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着力提升广大师生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创新协 同育人机制,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全社会共同参与度,积极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氛围,着力培育全民绿色生活方式,努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