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讲座丨中央音乐学院琵琶教授、博士生导师、汪派琵琶第四代传人郝贻凡教授应邀到我校讲学(之一)

2024年10月16日下午,中央音乐学院琵琶教授、博士生导师、汪派琵琶第四代传人郝贻凡教授应邀莅临我校讲学。郝贻凡教授为我校师生讲授了琵琶专业公开课。此次活动由我校校长布仁白乙主持。活动还邀请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内蒙各大艺术团体及社会音乐届同仁到场观摩学习。

中央音乐学院琵琶教授、博士生导师、汪派琵琶第四代传人郝贻凡教授
布仁白乙校长热情洋溢地介绍了郝贻凡教授的艺术成就及其对琵琶演奏和教育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并代表全校师生向郝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我校校长布仁白乙
公开课上,郝贻凡教授对附中四位琵琶专业学生进行了逐一指导,曲目包括《晚秋》《弦子韵》《狼牙山五壮士》《龙船》四首作品。在听完每位学生完整的演奏之后,郝贻凡教授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专业点评与建议。她强调了演奏《晚秋》时力度表现的重要性及情绪传达的技巧,并分别就《弦子韵》《狼牙山五壮士》《龙船》等曲目的特色技法,比如小搓、滑音处理、扫弦方式等方面给出了专业指导。





此外,郝贻凡教授还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指出练琴过程中应该注重基础训练,以保证技术能力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要重视演奏者的心理状态和艺术表达力。她强调,在追求技术的同时不应忽视对音乐本身的感悟与理解,鼓励大家通过二度创作来展现个人情感与风格。郝老师亲切讲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引领大家深入探索琵琶艺术,让大家感受了琵琶的非凡魅力,聆听传统现代的深度对话。



整个公开课不仅让在场的学生们受益匪浅,也让到场观摩的教师们深受启发,加深了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理解。我校将以名家讲座指导活动为契机,实现教师队伍建设与教书育人的全面融合,推动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郝贻凡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专业委员会顾问。
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先后师承琵琶大家李光祖、王范地、林石城先生。现为汪派琵琶第四代传承人。
作为“汪派”和“浦东派”两大流派弟子,郝贻凡融会贯通两派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在中央音乐学院施教40年过程中,培养出众多优秀的弟子,让传统琵琶流派特色,在年青人身上打下坚实的烙印。
1992年在台湾成功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成为文化部第一位受邀赴台举办音乐会的演奏家,迄今为止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近几十场,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亚洲、欧洲、北美数国。
2001年在“纪念汪昱庭逝世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中,汪派第三代传人李光祖先生正式举行了琵琶转赠仪式,将“汪派”具有传承象征的清代张伯年琵琶赠予弟子郝贻凡,确认她为第四代汪派传人。此后她在汪派琵琶传承与传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与恩师李光祖共同完成了《汪派李廷松演奏谱》的校订与出版、参与了《汪派琵琶谱》由工尺谱翻至简谱的大量译谱工作、整理李光祖先生口述并协助发表论文《琵琶的基本弹奏方法》(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刊载)、编订出版了《李光祖纪念册》(涵盖李光祖先生纪念文章与数首以汪派琵琶曲为创作基础的协奏曲乐谱)。这些工作将汪派严谨规范的记谱风格、大气磅礴的音乐特色、包容开怀的人格气度得以广泛传播,使广大琵琶学者受益良多。此后在李光祖先生暮年之际,连年策划四场“汪派师门音乐会”,恩师李光祖、郝贻凡本人及其弟子都参于其中,为汪派琵琶艺术的推广做出切实的工作,构建了汪派琵琶技艺传承有序的良好景象。
2015年,年近六旬的郝贻凡在国家大剧院与国家交响乐团、著名指挥家汤沐海合作,出演汪派名曲《霸王卸甲》琵琶协奏曲,此曲的上演得到业内高度评价。郝贻凡在进一步完善她历史使命的同时,将汪派传统技艺与西方交响乐队完美融合,使得传统音乐语言得以进一步拓展,从而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2022年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国家艺术基金“汪派琵琶演奏”人才培养项目,郝贻凡做为主讲人,为30名经业内选拔的青年教师亲授汪派乐曲,受到广大学员一致好评。
郝贻凡曾先后出版大量专辑:《传统音乐独奏专辑》 《阿炳独奏专辑》 《谛观友情—中国传世经典CD》一套12张(台湾出版) 《琵琶音乐介绍》以及清代传统弦索乐巨作《弦索十三套》的首套唱片。此外还出版《汪派李光祖师生音乐会》现场DVD专辑。
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40余年,郝贻凡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工作中她始终秉持“创新发展要以传统为基石“的观点:“传统要保护!没有传统,我们的来路将被渐渐遗忘,音乐将慢慢变味。专业院校的创新发展,作品是关键。有了好的传世作品,创新才不沦为空话。深入源流,保护原色,新作品才能更加鲜活、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