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校长布仁白乙博士成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课程实践展示活动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普及,传承育人,实践创新,由我校校长布仁白乙博士主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课程实践展示——青年曲艺演员格根株格专场展示”教学实践活动于11月28日在学院艺术厅顺利举办。
著名作曲家、马头琴齐奏三次破吉尼斯记录者赵金宝,自治区教育厅二级调研员格日乐图,自治区文化馆副馆长苏格拉,内蒙古艺术剧院曲艺团团长图雅、书记那木斯莱,内蒙古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阿拉腾苏和,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秘书长哈日查盖,内蒙古艺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杨利民,音乐学院副院长师占成、史永清,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夏志刚,我校党总支书记岳旭东,我校副校长郝斯琴等领导到场观摩展示活动,内蒙古日报社和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进行了现场采访报道。
在课程实践展示中,布仁白乙博士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课程相关信息。该课程建立以来走过了十年的路程,布仁白乙博士在课程建设和完善中不断跟进时代步伐和知识结构的更新,使学生学到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课程中涉及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北疆文化等多方位、多角度的讲解。特别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革命红色文化的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授等方面尤为突出。课程虽然是体现在“传统”两个字上,但是课程的教育性的内涵极为突出,课程思政性质更为突显。实践课程具有独特性、活态性、趣味性。
我校校长布仁白乙博士
我区优秀的青年曲艺演员格根株格为在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演出。《请安》将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韵律性较强的音乐结合在一起,表达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的心情。格根株格编创的《草原之子》用传统的乌力格尔表演模式来编唱现代故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创造性转化的体现,主要赞唱开国上将乌兰夫同志的英雄事迹及为民族团结做出贡献的革命故事。2022年5月,作品《草原之子》入围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个人获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提名”。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理想和美学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格根株格还演唱了蒙古族乌力格尔经典曲调——《夏侯惇长坂坡大战赵云选段》。他也将《叫卖》《满汉全席》(报菜名)等曲艺形式用自己的方式展示了出来。节奏有松有紧、有快有慢、有起伏、有高潮,整个段子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在场的学生在每一首作品演唱结束后踊跃提问,发表感想,现场气氛热烈。
青年曲艺演员格根株格
精彩的课堂展示结束后,老师们做了交流与点评。
杨利民处长: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对于传承推广非遗文化,促进学校美育课程发展,丰富素质教育内容,提升高校及中职教育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夏志刚书记:布仁白乙校长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传承的课程展示让我受益颇丰。近年来在基础教育阶段始终强调注重传统文化渗透教学,非遗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可以唤起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除常规课堂以外,建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资源库,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课外活动如社团、校本课开发、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等方式也可充分利用校园平台达成让学生认识、了解身边的非遗文化的目的,帮助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其学科综合素养。
郝斯琴副校长:时光流转,岁月如歌,非物质物文化遗产如今依旧焕发独特光彩,我们需要积极学习了解与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场课程展示让教师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传统文化,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我校也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教育研究。
课堂现场
本次教研活动将非遗音乐融入课堂,将非遗文化与学校音乐教育有机结合。文化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传承。能够传承,就是留住了历史,就是保存了文化的命脉。活动也引发了老师们的思考,如何通过我们的教学,赋予传统艺术文化更多的时代内涵,让非遗文化历久弥新,源远流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