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乌兰牧骑蒙古族舞蹈表演、创作人才培养”举办专家论坛

发布时间:2022-07-21 13:11:22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7月11日上午,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乌兰牧骑蒙古族舞蹈表演、创作人才培养”在内蒙古艺术学院图书馆二楼举办了题为《接地气的艺术才能传得开、留得住》的专家论坛。

图片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艺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赵林平,吉林省舞蹈家协会主席、原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王小燕,内蒙古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一级艺术评论王景志,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李树榕,内蒙古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南飞雁,上海文联高级舞美总监、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一级舞美灯光设计师谷峰,内蒙古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导满都呼,内蒙古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附属中等艺术学校副校长、国家一级演员张永胜参加了论坛。论坛由李树榕教授主持。她指出,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强调,乌兰牧骑队员一定要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由此确定了今日的论题。李教授从大家耳熟能详的电视剧《人世间》说起,循循善诱地引导学员们深入思考什么是“接地气”的艺术作品,论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


图片


第一位发言的是王景志老师,他回顾了自己无怨无悔奉献于舞蹈事业的人生追求,分享了“学习舞蹈、表演舞蹈、研究舞蹈、书写舞蹈、讲述舞蹈”的艺术感悟。作为内蒙古艺术研究所第一代专业的舞蹈理论工作者,他强调,过去乌兰牧骑队员,在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创作、演出、服务。如今,在习总书记对乌兰牧骑工作指示精神的鼓舞下,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及舞蹈事业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下,乌兰牧骑队员们更应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重任,在艺术创作、表演中与时俱进,以现实生活为底色,以现代艺术手法为依托,创作、表演更多雅俗共赏、满足农牧民等人民群众需求的“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作品。

图片

王景志老师

第二位发言的王小燕老师以《大姑娘美》等亲自编创并出演的经典舞蹈作品为例,阐述了贴近老百姓心灵、贴近现实生活、贴近社会实际的创作就是“接地气”的作品的道理。她说,艺术创作要明确“为了谁,服务谁”的创作初衷,了解老百姓精神生活的需求,创作内容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这就要求艺术家能够进农村、坐炕头,与农民面对面、心贴心地进行交流,继而为他们带来欢乐。她在历数了《草原英雄小姐妹》《骑兵》等“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舞蹈作品后强调,要对得起人民群众对蒙古族舞蹈由衷的热爱,学员们更要珍惜此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开拓思路,大胆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作出更多表现民族精神、体现艺术高度的艺术精品,从而涌现出更多专业精湛、德艺双馨的蒙古族舞蹈表演、创作人才。

图片

王小燕老师

继而,赵林平教授在发言时高屋建瓴,不仅提出乌兰牧骑队员要牢记艺术精品的标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12个字,而且充分肯定了乌兰牧骑事业在经历了几代人的奉献与付出后,推出了《马背交响》《我的草原》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同时,她掷地有声地指出,我们应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抱有清醒认识,一是舞蹈创作仍存在简单描摹生活、甚至互相模仿技巧的现象;二是创作观念陈旧、艺术手法老套等问题也亟需改变;三是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度审美观照。由此,她对乌兰牧骑队员提出了四点期望:在学习、表演、创作中应带着问题思考,关注舞蹈动作背后的情感甚至思想的表达;潜心创作、强化精品意识;对自己的创作要高标准、严要求,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树立榜样,超越自己,避免重复和守旧。只有如此,才能成为德艺双馨的乌兰牧骑工作者,创作出真正“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作品。

图片

赵林平教授

张永胜老师说,作为舞蹈教育工作者,应秉承乌兰牧骑“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他提出,舞蹈教师耕耘在教学的第一线,是最“接地气”的艺术传播者。从深入牧区选拔招生到精心设置舞蹈课程,再到引导学生如何做到传神、传情地演绎作品,内蒙古艺术学院附中的老师们废寝忘食,既带领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拓宽了艺术视野,传承了民族文化,又以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教育工作者的无私与大爱为学生铺就了一条广阔的艺术发展道路。

图片

张永胜老师

论坛上,满都呼老师从乌海采风时观看当地情景剧的所见、所闻、所感谈起,通过妙趣横生的故事及生动演绎的舞蹈动作,表达了自己对“接地气”艺术作品的理解。他以部分舞蹈、音乐作品中独特的动物语言为例,直观、具象地揭示了“接地气”的艺术作品不仅要源于社会生活,更要源于自然,归于本真,努力在舞蹈中体现诗意的语言表达,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感染力、冲击力的“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精品。

图片

满都呼老师

南飞雁老师以自己从音乐领域跨界到舞蹈领域,并深入各盟市、旗县乌兰牧骑采风的经历谈起,回顾了乌兰牧骑多年来不俗的艺术创作成果,展望了在国家艺术基金搭建的广阔平台上蒙古族舞蹈创作、人才培养的良好前景。她说,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创作灵魂,使民族舞蹈人才培养项目取得实效。我们的艺术创作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创作的灵感,为创作表演持续加力。她从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出发,强调了舞蹈与音乐密不可分的关系,希望学员们在舞蹈表演与创作过程中,关注音乐感觉、把握音乐节奏,创造出有质感的艺术精品,实现艺术人才“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

图片

南飞雁老师

谷峰老师说,作为一名舞台美术工作者,要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尽己所能地为舞台艺术作品提供新颖的舞台光学环境和色彩诠释。谷峰老师对学员们提出两点期望:第一,无论什么艺术形式、艺术门类的工作,都需要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第二,一定要具备不用提醒的自觉,即专业研究中的工匠精神!只有不断地学习、交流、创作、创造,才能使“接地气”的艺术精品传得开、留得下。


图片

谷峰老师

论坛结束时,李树榕教授以“超越别人很难,超越自己更难”“爱,是不求回报的”“观众的点赞,就是这个时代的底色”“接地气就是接人心”等精辟的话语为学员们再次总结了专家们的思想理念。论坛全程轻松、愉快,有趣、有益,学员们受益匪浅,感受颇深,论坛的举办为“乌兰牧骑蒙古族舞蹈表演、创作人才培养”项目的推进与实施奠定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图片

李树榕教授

项目负责人、内蒙古艺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侯守智参加了论坛。

图片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新浪微博
版权所有:内蒙古艺术学院
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东街101号
邮编:010010